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慢春风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17

分卷阅读117

    空清朗,无月星明,风轻暖。

    西湖某处的避雨亭上,开了一个卖面的摊子,灯火澄澄。

    客人刚走一批,此时才静。

    白胡子老板不仅卖面,还卖画,那么一幅幅挂着,当作蓬荜,顿时风雅。

    夏苏独坐一角,专心吃一大碗rou臊面。好面要好汤好浇头,这家看似普通的面摊子做得精道,实在是意外之喜。至于这些参差不齐的画卷,她却刁挑,看过一眼便罢。

    面香自引人,不到片刻,又进来几名夜游的客,点完了吃的,再绕亭子看画,七嘴八舌笑评好坏。

    有人咦道,“各位来瞧,这面摊上还有溪山先生题跋的画,若是真的,还得了么?”

    老板不在意得自嘲,“哈哈,客人们瞧个热闹就是,要是真本,小老儿还摆什么面摊。”

    夏苏望去,原来这幅画与别的画叠在了一起,这时让那几人翻到前面没,所以自己之前没看到。这会儿瞧见了,章印题跋和留字不怎么清晰,但画为宋风,青绿设色,远为苍山险水,近有绿坡小宅河边路岸,格局大气,色彩浓郁,华丽又热烈,似极那时皇家画院盛行的笔法。

    她仍只看一眼,继续低头吃面,不是真假易分,而是画面过于眼熟,不觉有趣。

    另有人道,“这是说墨笈上的画,能仿成如此,实属难得。”

    “要说近年画市最热,便是溪山先生说墨笈上的画了吧?因皇上点了名,宫里年年抬着价往外征,民间画商跟寻宝似的。去年,江北卷里的一幅画现世,传闻黑白两道争抢激烈,还死了人,最后昙花一现,下落不明,只知叫价到三千金。”又有人道。

    “真迹咱们是无缘瞧了,仿画也不错。”还有人道。

    ----------------------------------------

    今天第二更…

    ☆、第127片 真假如戏

    那人再问,“老人家,这画你卖多少钱?”

    白胡子爷爷挺会做买卖,识眼色,趁机坐地起价,用词都文雅起来,“真迹贵无价,仿迹不便宜,五十两——”嘿嘿乐,“银子就行了。”

    “通宝银号的票子,收不收?”大概是外地客,很是爽气,不讨价还价。

    “不收。”老爷爷摆手,“小老儿老眼昏花,不识票子,只识真金白银。”

    “得。”口音果然北来,“给您金子吧。谁身上能背五十两重的银元宝?”

    夏苏斜睨,见一锭小小金稞。

    老板高兴极了,将金子收妥,摘下画,卷好了,双手奉给客人,喜滋滋煮面去。

    夏苏只和那几人隔开一张桌,听买画的客说起京师名宝铺子都在收说墨笈上的画,仿画若好,也出得了高价,五十两不算贵,云云。

    这时,斜对岸的涵画馆让她分了心。馆里的伙计开始上门板,客人们陆陆续续走出来,直至夜色全然笼罩,铺子再不漏半丝灯光。

    生意不错。

    吃完一碗面的工夫,就有四五名客人卷轴而出。

    也没什么异样。

    夏苏冷眼淡然,心思却不禁回到胡氏说起的事上。

    胡氏夫家富有,子嗣凋零,丈夫一死,亲族贪念不断,打母女俩的主意。胡氏不得已,将所有田产铺面换成现银,带了女儿迁到苏州。

    说到胡氏同赵大夫人的关系,其实压根不是远亲,不过娘家与赵大夫人的娘家同县,老一辈之间有些来往。胡氏帮赵大夫人娘家捎带书信,赵大夫人见孤儿寡母无依无靠,又见胡氏品德端良,就留她们住在赵府,仅此而已。

    胡氏颇有经商之才,很快着手买了铺面,做回原先的珍宝古董买卖。她一面保持精明,一面装不精明,也存了给女儿找赵家儿郎为夫的心思,故而显露部分值钱家当,通过大夫人,寄放在赵府府库里。

    约摸一年半以前,铺里新货延误,胡氏急忙从库里取了一批古董,暂充门面,不料竟让经验老到的大掌柜看出其中有假古董。而当初寄放府库前,这些古董都经过大掌柜的眼,分明是真品。至少,大掌柜确信,自己一双眼鉴同一件古董,不可能看出两种结果来。

    胡氏怀疑府库管事手脚不干净,自然将这件事原原本本告诉赵大夫人。

    赵大夫人顾虑到库房有二房的势力,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不想落二房话柄,决定先暗中查实。她也建议胡氏再找其他古董鉴师看一看,若确定东西变假的了,她绝不姑息。

    接下来就奇了。

    隔日,胡氏请别人来鉴,那几件假古董居然又成真古董,连大掌柜也无话可说。真变假,假变真,让人摸不着头脑,可胡氏也只好同赵大夫人赔不是,说成是她搞错。

    事情虽说过去了,胡氏却觉不安,直至将寄放的东西分批取出,没再发生同样的情形,才真正放心。

    时日一久,当胡氏开始相信是她家大掌柜瞧走了眼,到外地进货的大掌柜却带回几件东西。

    那些东西,正是早前真假变来变去,那几件古董的仿品。它们制作精良,七分似真,连小磨损都跟真品相似,怎么看都不是巧合。

    大掌柜说,极有可能有人调包,借真品制造更精良的仿品,牟取暴利。

    胡氏就想到赵府银钱紧缺,又觉赵大夫人在此事上态度懈怠,便怀疑不是管事手脚不干净,而是赵大夫人铤而走险,做着见不得光的行当。

    胡氏产生这种怀疑没多久,女儿就被情诗事件牵连,赵家暗示母女俩静悄悄离开苏州。胡氏就着女儿多留了一段时日,却怎么都不愿意替女儿力争,反而觉得这是远离赵家的机会,也不引任何人怀疑。

    说赵府深潭那一番话,本是胡氏实在气不过,仅xiele一丝疑虑。她不知,赵青河的眼和耳,跟普通人不一样,最能听看这些话外音心里事。

    赵青河一直没忘,只以为没有机会再问清楚,却托了他家meimei的好运气,将私定终身的赵子朔逮个正着,让他能顺藤摸瓜。他不但真对赵子朔的婚事没兴趣,而且还料定胡氏爱女心切。这桩婚事既是板上钉钉,如果他能帮她女儿争取赵大老爷的点头,胡氏自然愿意和盘托出。

    果真,如赵青河的预料,胡氏说出了一切。这回,她还直指赵大夫人就是cao纵者,不仅凭着臆测,还道出有名有姓的三个关联人物,鲁七夫妇和涵画馆方掌柜。

    鲁七娘子那时就在赵大夫人院里做事。胡氏和赵大夫人差开堂中仆婢,说古董调换的事情时,胡氏的丫环曾见鲁七娘子立在侧墙窗下。此其一。

    其二,这批古董的经手人正是鲁七。

    虽然多说鲁七是二老爷安排在库房的人,可胡氏听女儿说起,鲁七娘子来凑诗社的兴,曾唱过一句她家乡的小调,十分地道。鲁七娘子若和她同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