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我当丞相那些年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53

分卷阅读53

    以插手的。国法在前,前朝和内廷不得来往。”莫依然道。

    李相双目浑浊,蹙眉看着她。

    她继续说道:“不过,只要李皇后退下后位,学生必保她平安。”

    李相默然,凄凉一笑,点了点头。

    “还有一件,”李相上前,“皇位不可动。否则,大虞江山不稳!”

    他的手如同一节干枯的树木,紧紧握着她的手臂。莫依然望着他苍老的脸,望着他浑浊的眼球。她第一次觉得自己并不了解眼前这个老人。他在大势已去之时仍旧念着大虞江山永固,他这一生宦海沉浮,究竟有多少无奈和凄楚?

    “老师放心,淮安王没有反意。”莫依然道。

    李相仍旧盯着她的双眼,道:“我要你发誓,终你一生,保我大虞。”

    莫依然沉声道:“我发誓,除非我死,否则不会让任何人,任何势力,撼动大虞江山。”

    李相浑浊的双眼一亮,苍老的脸上绽出诡异的笑纹:“好,好,有你这句话,老夫可以无憾了。”

    他放开她的手,从袖中拿出一个明黄锦缎包裹的方印,着捧到莫依然面前,说:“丞相大印在此。拿着它,你就是虞国的丞相。去吧,朝堂在等着你,有一番作为。”

    她双手接过相印,这一刻,便是接过了沉甸甸的相权。

    李相转身,长叹道:“去吧,去吧。老夫的话,说完了。”

    莫依然最后一次俯身,行了长拜大礼,跨步走出正堂。她在门口转身回眸,就见空荡荡的大堂内,那个老者倚仗独立的黯然背影。

    就在那天一夜,这位曾经叱咤朝堂,辅佐了两代帝王的肱骨权臣,在自己的床榻上永远闭上了眼睛。

    这一次,是真的可以休息了。

    第二日,圣上传旨。左都御史莫依然忠孝节义,国之栋梁,今拜为丞相,掌管三省六部,食上大夫禄。嫡妻静和长公主贤良淑德,晋封一品诰命夫人。特赐相府一座,以彰嘉奖。

    门前鞭炮噼里啪啦地响。杜月一袭品红色锦缎襦裙,插着腰站在正门前,指挥着左右仆役。乌木烫金的牌匾被高高挂上门楣,莫依然抬头望去,“丞相府”三个大字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她对着身旁的静和公主道:“从公主府到丞相府,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么?”

    “什么?”静和问。

    莫依然笑道:“这意味着,从此以后别人见了我不会再叫驸马,而是叫丞相。见了你也不再叫公主,而是叫夫人。”

    杜月回头说道:“你直接说从此以后你再也不是吃软饭的了不就行了?”

    左右家人府院们闻言,皆是哈哈大笑。莫依然道:“你可收敛点,现在是我当家了!”

    静和掩口笑道:“行了,你快去上朝吧。你那马车早就备好了。”

    “得了,爷上朝去了!”

    四匹枣红色大马拉着乌木车架,一路辚辚驶入安上门。莫依然端着朝带,一步一步走上太苍殿通天的石阶,两侧文武官员分列,见了她各个低头拱手,口称“相爷”。

    石阶的最高处,淮安王一身纯黑色团金龙纹长袍,头戴摄政王翠玉金冠,微笑着看着她。她走上前,拱手道:“王爷。”

    淮安王侧身道:“丞相大人请。”

    太苍殿大门轰然开启,内侍一声通报响入云霄:

    “上朝!”

    ☆、第三十六章

    绿竹猗猗, 蝉声悠远。

    日光透过雕花的木窗射入摄政王府的书房。书房外间相对摆着六张红木大椅子, 两张坐北朝南,左边坐着曾经的淮安王,眼下已是摄政王赵康;丞相莫依然坐在右边, 下面左右各两张, 分别是文渊阁沈学士, 吏部尚书赵继, 门下省中书令鲁文宇和中书省平章代省令衔任毅。

    天气又闷又热, 书房里摆着五大桶冰都不顶用。中书省的任大人本就长得膀大腰圆, 坐了一会儿汗水把衣服殷湿了一大片。莫依然喝了口茶,道:“今日召各位过来,主要就是为了商定变法草案。前日赵大人已经上了草拟的框架, 本相和王爷看了, 都觉得可以。想听听诸位的意见。任大人,拟定圣诏是中书省的职责,你觉得如何?”

    任毅道:“中书省主管拟定诏书,却不参议政事。不过今天相爷问到这儿了,下官就浅浅谈一下看法,不周之处,还请王爷相爷和赵大人海涵。”

    “请讲。”

    “五年前的辰庚变法, 历历在目。其失败的原因,赵大人在草案里也有阐明。在下只有一点补充,那就是今时不同往日,李党势力已经溃退, 如此看来,赵大人的发令有些太过拖泥带水了吧。不说别的,只说军备一条,就要十年才能见效果。未免太慢了。”任毅道。

    “任大人此话欠考虑了,”门下省鲁大人说道,“下官以为,变法法令宜缓不宜急。李党虽然已经倒了,可其下势力盘根错杂,如果太急,怕是会导致辰庚变法一样的后果。”

    莫依然道:“沈学士曾是辰庚法案拟定人之一,不知对此次变法有何见解?”

    沈大人行了一礼,道:“丞相大人,下官觉得两位大人说得都有道理。不过,凡是亲历过辰庚变法的人,应当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变法当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主持变法的官员。此人掌握着变法的节奏,面对着各方的压力,若是选对了人,变法可事半功倍;否则,必败无疑。”

    赵康道:“那依沈学士看,谁能担此大任呢?”

    沈学士道:“窃以为,吏部尚书赵大人,正是变法贤才。下官看过了赵大人的草案,其对当朝症结要害抓得尤为精准,仅整顿吏治就有一百零五条,可以说是滴水不漏。虽然税收方面,租庸调制还有待商榷,可是如此眼光,绝对堪当大任。”

    赵康同莫依然交换了一个眼神。莫依然点点头,道:“沈学士看人断不会错。既然如此,赵大人,你就同沈大人和中书门下两位省令一同商议着将草案修改修改。十日之后呈上来。”

    赵继起身,道:“是,赵某定尽心竭力,不辱使命。”

    赵康道:“那就劳烦各位了。”

    众人起身,拜道:“臣等告辞。”

    莫依然起身将几人送到门外,看着他们沿着绿竹廊走远了,这才回过身来说道:“烦死了!那个任毅站着人位不办人事,草案修改了三遍了,他总有话说!看我撵找个由头办了他!”

    赵康喝了口茶,笑道:“你也太心急了。我看任大人也是好意。只有在颁布前将弊端找出,修改,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变法过程中的阻力。”

    “还不如再来一次政变,多痛快。这种绣花一样的活计我可做不来。”莫依然道。

    赵康说:“有动就有静。要是天天搞政变,虞国可折腾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