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我是jian相他哥遗孀(重生)在线阅读 - 我是jian相他哥遗孀(重生) 第35节

我是jian相他哥遗孀(重生) 第35节

    赵阳毅下意识想冲冯玉贞扯出开一个笑,笑意只微微浮现,猛不丁发觉自己此刻正在她眼前出糗,于是困窘地撇开脸,垂眼不去瞧他。

    这样硬朗的男人一旦展露出与他冷峻作派全然相悖,极为少见的软弱情态来,难免早叫人心生怜悯。冯玉贞是很心软的女人,只觉得赵阳毅似乎很有几分无妄之灾。

    她心里立马生出一个模模糊糊的猜测,然而也不想对崔净空妄加揣测。再看下去也不过给赵阳毅徒增难堪,冯玉贞动身离开。

    心里窝藏着事,路上步伐加快,她走近宅子,却见李畴没有如往常一般守在门口,心生疑窦,不知她不在的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

    领着身后的两个丫鬟,步入庭院,只听得中堂发出一些响动,好似几个人在交谈,冯玉贞走到中堂,没料到他们谈正事不关门,乍然出现在门口,径直和客人们大眼瞪小眼。

    跑来庆贺的刘奉诲和方辕倒是下意识起身,两人出身世家,自是礼数周全,瞧见门口立着一个女子,两方都无言,刘奉诲见局面僵住,于是转向崔净空,笑道:“想必这位便是尊夫人了?”

    “无事,坐下吧。”

    坐上主位的崔净空没有回答他的问话,倒是很沉稳地掀起眼皮,朝身后立侍的李畴瞥一眼,李畴立刻通晓他的意思,忙凑到女人身前,对冯玉贞低声道:“夫人,老爷正会客呢,您先回正房歇着罢。”

    冯玉贞略一愣怔,只瞧见崔净空那张无波无澜的脸,将两个丫鬟留下来伺候,很快走了。

    这时候两个客人才又轻快起来,主动把刚才的话头掠过,有女眷在场总归是不自在的。

    方辕和刘奉诲是前几日递上名帖后才来访的,崔净空极打眼的才学和不可估量的前途让两人不免起了结交的心,为表诚意,特意赶了几天的路,亲自前来祝贺。

    聊到酣畅处,天色渐晚,三人又喝了一杯茶,方辕和刘奉诲不欲在府上留宿打搅,遂动身离开。

    两个人到了外面,方辕才拿着手里的扇柄捅刘奉诲的胳膊,压低声音道:“我看你那时糊涂了,话没说对,那个女子可不是崔净空的夫人,我瞧着倒像是他那个嫂嫂。”

    崔净空简单的家室早一并被他们俩知悉了,刘奉诲“咦”一声,又觉得奇怪:“在陵都还同我们说已有家室,本以为他是金屋藏娇,为外界所不知,可今日连个影儿都没瞧见。真是叔嫂……?”

    话腔拖长,刘奉诲回头一望,见出来送他们的崔净空已经掉头回府,庭院深深,不知他去向何处。

    他知觉两人并非叔嫂这样简单,男女之间的事总十分玄妙,哪怕连衣角都没沾上,然而只凭着眼神往来,往往就能卷起不为人知的汹涌巨浪来。

    两人对视一眼,都领会到其间微妙,只是不禁想……原来表面清冷疏离的崔解元,也有如此私密艳事。

    崔净空回去,先是把两个丫鬟招到身前,仔细问过冯玉贞今日外出行踪,如此自然得知了她在街上偶遇赵阳毅一事。

    他阴沉沉地思索,冯玉贞跟那个木匠真是有缘,跟月老亲手牵线似的,平白走道上也能撞见,倒显得他像个千方百计,屡次强拆苦命鸳鸯的凶徒一般。

    这下便解释了为何寡嫂神色匆匆,在门前明显憋着什么话想说,又碍于有人在场。他心中定下对策,掩去寒意,抬脚去正房寻她。

    冯玉贞正心不在焉地看着手里的书卷,她的神思却没有落在这上面。

    直到有人从后揽住她,冯玉贞心口一跳,转头瞧见原来是小叔子,才软下身子,嗔道:“怎么走路没声音?吓着我了。今日有人上门,怎么不提前同我说一声?叫我冲撞了他们,却是让你出丑了。”

    崔净空轻描淡写:“这些事交给李畴来办,奴仆便是用来顶事的,不必事事劳烦嫂嫂。”

    冯玉贞放下书,正想说自己在宅子里整日不出门,很有些憋屈,让她经手一些事也并无不可。

    可身后的人两手轻捧着她的脸,微微抬起,垂眸盯着她,道:“嫂嫂,我今日听他们说起陵都的一桩案子。有人横尸街头,官府查不着凶手,虽没有半分证据在手,却把同他有过节的人抓起来一番审问。严刑拷打半个月,直到真凶再次犯案,这回露出马脚,抓捕归案,才知那个死对头全然无辜,白白背负了一身伤。”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冯玉贞想,倘若按着她原来的想法直接问,不也如同这件事里的官府一般,无凭无据便贸然怀疑崔净空对赵阳毅下手,倒像是她先入为主,不信任他的为人,颇有屈打成招的意味。

    于是她只得把猜忌压下,不知道是在回应崔净空,还是在说服自己,只简短道:“无凭无据,确实是冤枉的。”

    日子走到九月末,天气隐隐透出凉意。那位官小姐真是不知道什么来头,出手极为阔绰,冯玉贞将那一袋银钱往外一倒,意外发觉里面居然塞着四五颗金光闪闪的金瓜子。

    平时连银子都不常见的人,遑论收到货真价实的黄金,惴惴不安几天,还以为是婢女将这几个金瓜子放错了地方,思忖着不若尽早给他们送回去。

    崔净空回府上知晓了,这才告诉她,原是这是贵人们惯用的,用来随手打赏给下人的小玩意。在她们眼里这跟扔几个石子打水漂似的没区别,特意还回去,反倒闹出笑话。

    冯玉贞半真半假收起来,不敢乱用,心里并不踏实。这两个月以来,她又攒下一笔钱,本欲拿去充盈府中,崔净空却不肯收,只说现在他全权负责开支,嫂嫂不必忧心。

    这可和两人先前商量决定的“共同负担”大相径庭。尽管崔泽还在时,一家两口全靠他一人打猎养活,冯玉贞也没觉得不对。

    可换个对象,小叔子也要这样同出一辙养她,冯玉贞便有些莫名的不情愿,她始终抱有一条虽然已经斑驳,但确切存在的界线。

    这条界线恰恰是崔净空最想消弭的,他油盐不进,说起一些胡话:“我跟嫂嫂之间,同那时比已然天差地别,何必再如此泾渭分明?”

    歪理众多,没人辩得过他,冯玉贞这种嘴拙的更奈何不了。加上崔净空又逐渐恢复成了早出晚归的作息,冯玉贞一天下来也没有很多时候同他说话了。

    直到九月末,崔净空一日忽然早归,晌午回来吃饭。两人用完午食,崔净空却没有去书房,而是跟着冯玉贞,一前一后步入正房。

    冯玉贞午后惫懒,还以为崔净空也要在床上休憩片刻,不料对方却从袖口里拿出一个窄长的紫檀盒子,垂眸唤她道:“嫂嫂。”也不说别的,只等她接过。

    冯玉贞不明就里,但还是伸手接过,打开锁扣,看清匣子里的物件,霎时手下一顿,愣怔在原地。她下意识抬头看向青年,见他神色柔和,朝她微微颔首。

    冯玉贞复尔又低下头,将发钗取出,放在掌心里,蝶戏双花的花纹灵动异常,好似下一秒那双翅膀就会扇动,从死物的发钗上飞出来。

    大抵是触物生情,酸涩、欣喜一同漫上心头,眼圈便倏地红了。

    自族谱事出,好不容易走出来的冯玉贞将亡夫的遗物妥善收置好,却不再时不时拿出来回忆,包括山上那间据理力争才归还的木屋,她也许久没有再去过。

    发髻之所以丝毫点缀也无,并非是没有别的首饰可佩戴,只是不想再戴罢了。

    然而此刻,掌心里的明明是崔净空送给的华美银钗,花纹精细,眼前却恍惚间闪过那些饱含情意的简陋、粗糙的簪子。

    宛若死灰复燃,先前努力藏在脑海深处,用泥沙盖严封死,余生本应该再不碰触的伤口,又被隐秘撕开一角。痛得掉下眼泪,这才知道原来从未释怀过。

    默默看了许久,她转身露出一抹笑意,起身坐在铜镜前,请求道:“空哥儿,帮我戴上罢?”

    崔净空走近,冯玉贞直直盯着镜子里,他的身子只漏到胸口,俯身将簪子插在女人发髻之上。

    黄铜镜子模模糊糊映照出她的面容,好似一切跟嫁给崔泽那年一般,别无二致。冯玉贞视野涌上水雾,明明唇角翘着,却分不清是感动还是遗憾,腮边垂下两行泪珠,依偎在身后崔净空的怀里。

    她的反应竟比上回的鲤鱼灯还要激烈,概是崔净空心里还窝着另一件马上发生的要紧事,于是有意无意忽略了冯玉贞的神色,以为此番只是单纯感动,甚至觉得寡嫂实在好哄得很。

    遂轻巧抱起她的腿弯,将人放在那张新塌上。冯玉贞身子打颤,将头埋在他的颈窝里,不去看他。

    只觉得脑中浑浑噩噩,后背不断被磕在窗台上,传来一阵隐隐的钝痛,像是一个软团子似的来回揉捏。

    正意乱情迷,不知隔着翻腾的春潮几步之遥,一个人站在盆栽与树丛之后,他的眼睛穿过泛黄的枝叶,只能看到两个人的头颈,其余的全被严严实实挡着。

    女人的脑袋仰在窗台上,脖颈拉扯出一条脆弱的线条,好似崩到极致,马上就要断裂。面色酡红,她闭着眼睛,眼睫滚着一点晶莹,满头青丝如同软缎一般流泄下来。

    一只大手突兀地插进她汗湿的、乌黑的鬓角,略略抬起冯玉贞的后脑勺,让她枕在自己手心,不令脑袋被撞地东倒西歪,免得被磕破了头。

    站在远处的人活像是一尊石像,眼都不眨,宛若正在承受缓慢而残忍的刑罚一般,将这里的每一寸活络,每一声暧昧全数看进眼里,纳入耳中。

    青年声音发哑,问道:“嫂嫂,舒服吗?”

    只听见女子低低哼一声,她好似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声音轻的听不见。

    “喜欢吗?”

    “……呜,”冯玉贞啜泣着,魂都飞走了,只知道被他带着说:“喜欢。”

    在她回答的当口,青年抬起眼眉,瞥见盆栽之后果然已经空无一人。

    他心里闪过不耐,只觉得让赵阳毅贪了极大的便宜,把冯玉贞此刻格外动人的声音听去太多,径直把人搂住,关上了窗。

    这才满意,屋里只剩他们两个人,他再度低头,这回才顺心如意地封住她的软唇。

    第47章 英年早逝

    昨日,赵阳毅收到李畴递来的口信,大致意思是说冯玉贞想与他当面交谈,遂拨开诸多事宜,抽身前去。

    自崔净空半夜偷袭之后,他虽然侥幸逃过一劫,可工坊的活计却开始接二连三的生出事端。

    桌椅都是小事,最惊险的是一家酒楼,矗立在墙边的酒柜猛然倒坍,不提那些噼里啪啦全白白灌给地面的酒水,差点把一桌在周围吃饭的食客压在底下,闹出人命来。

    赵阳毅仔细观察过断裂的地方,好几家店铺的状况都不谋而合——断口齐整不说,还残留着粘合的痕迹,明显是人为所致。

    然而正在气头上,平白被砸了招牌的店家哪里听得进去这些,大抵寻常人也不会想到镇上会有谁和独此一户的木匠作对,更觉得这是他们蹩脚的借口,一番话下来怒气不减反增,好比火上浇油。

    赵阳毅自然不是毫无察觉的傻子,联想起当晚崔净空明明把刀架在了他脖子上,却偏偏没有下杀手,反倒留了一条性命。杀人不过头点地,余下碗口大的一个疤,钝刀子磨人才是真的疼。

    知晓因为自己才拖累了无辜的舅舅一家人,受此无妄之灾,只得整夜赶工,几宿未合眼。多日沉浸在忙碌里,忽地有了冯玉贞的消息,赵阳毅除了想见她,另一方面,他不免担心起冯玉贞来——

    无论崔净空那晚说的是真是假,或许这对叔嫂的关系自他们头一次相见便已经显出端倪。

    这个读书人小叔子两面三刀不说,阴晴不定且行事乖戾,赵阳毅不知晓冯玉贞是否知根知底,还是对方有所隐瞒。

    一个弱女子,与这种凶恶之徒一个屋檐下相处,到底还是太过冒险了。

    他洗净自己,换了一身干净衣裳,风尘仆仆赶到崔府,有过几面之缘的李管家却只客客气气带他进到庭院,不再往里走,只指明方向,示意他独自进去。

    赵阳毅警惕地迈开腿,起初,是细弱的,宛若从牙缝里溜出来的低吟,像是一缕吹散在微风里的青烟。

    他的心因为这点猫叫似的细声而砰砰乱跳,如同被一只手狠狠攥着,直到看到两个人交叠的身影,如遭雷劈般顿在原地。

    赵阳毅或许设想到其中有诈,却绝对没有想象过会撞见这样一幕。

    凭心而论,他什么都没有看见。青年太过谨慎,堪称吝啬至极,他好似提前为来者选定位置,精准算好角度。莫要说腰身,连冯玉贞的脸都看不分明。

    只看到那头松散的乌发上歪斜的银钗在发间蹦跳,晌午的刺眼的阳光反射出明亮、灼眼的光。

    除此之外,唯一看清的就只有崔净空的脸。因为青年遮掩得严严实实,他的在意和轻侮在这方小小的窗台上、在女人的身上互相顶撞。

    既想要让爱慕者知难而退,却又极度厌恶让他窥到哪怕一丝一毫她的美好。在某一瞬间,崔净空的眼皮掀起来,极富有攻击性地瞥向他,他的愉悦、得意和憎恶都酣畅淋漓。

    赵阳毅没有呆太久,他眼睛干涩,喉头像是有一团棉花堵住,掌心里攥着的物件不知觉间坠落在地,滚入盆栽和盆栽之间的缝隙间,他匆匆抬脚离开,一句话也没有留下。

    而屋里偃旗息鼓,冯玉贞今日宛若一汪勃勃的春水,崔净空对此欲罢不能,两次三番流连在她荡漾的眉眼与柳条似的软腰间。事了,冯玉贞湿红着眼睛,伸手推了推他,说贴的太紧热得慌。

    崔净空却沉下脸,他正是眷恋冯玉贞的时候,恨不得两人就此融为一体,哪里肯放人?嘴上不明说,只是悄悄收紧手臂。

    左腕袖口上撩,不经意间展露出念珠,硌在冯玉贞尚还酥软的侧腰上,惹人不由得轻呼一声。

    他眸光一闪,知道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兴许可以哄骗好心的寡嫂帮他脱下。可是垂眸瞧着怀里汗涔涔的女人,涌上一股难言的怜爱,话又咽了回去。

    这个时候不想让她碰,也不想叫她把眼睛放在别的上面,崔净空生出抵触,把那只手又缩回袖子里,轻抚女人起伏的后背。

    冯玉贞今天有些反常的失神,崔净空漫不经心地嗅闻她发顶传来的苦桔香气,想着或许是因为他送的那只发钗,心口一软,将那只松松插在青丝间的银钗摘下,摊在手心,柔声问她:“这样欢喜吗?”

    冯玉贞仰脸,被他问得愣怔一小会儿,像是难为情似的低下头,轻声应道:“嗯。”

    时隔一个多月,冯玉贞又梦见了话本里的他。

    梦里的男人年近三十中旬,面颊消瘦苍白,鼻梁愈发削挺,整个人都透着一股恹恹的病气。他支着一根乌木拐杖,指腹不耐地摩挲着其上雕刻的凶猛鹰头。

    这场景,大抵是旁人向他送礼——年轻人满脸堆笑,将备好的厚礼双手奉上。崔净空眼睛都没有向他手里多扫一眼,微微扬起下颌,一旁的侍从立刻接过,将盒子打开,里面赫然躺着一串黄花梨佛珠。

    见对方神情毫无波澜,年轻人旋即奉承道:“我偶然瞧见阁老所佩的念珠陈旧,斑驳掉色,于是特意前往天下名寺,向得道高僧求了一串。”

    年轻人越笑越僵,因为独有他自己的笑声,余下没有一人附和。他洞察到四周诡异寂静下来,一众仆从个个凶煞地好似牛头马面瞧着他。然而最叫人不寒而栗的,却还是立在他们身前的崔相。

    他并没有发火,在那串佛珠上沉沉凝视半晌,面容已然遍布阴霾。抬了抬手,指示身边的人收下,却连一句道谢的场面话都没有吐露,好似愿意收下已经是格外的赏赐。

    那位年轻人竟也不觉得有什么,送礼的反而如释重负,连连道谢告退。

    奴仆恭敬问道:“大人,可要留下?”

    “给我,我拿进去。”他颇为厌恶地握着那个盒子,驱散仆从,独自步入宅邸间自建的那间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