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穿成短命皇帝后在线阅读 - 第114页

第114页

    “先生弃之如敝屣的茶水,是百姓求之不得的人欲。”

    “先生以衣麻布、吃粗食为天理,却不知天下多少百姓衣食无着,岂非没有天理。”

    “如此理学如何能够教化百姓,不妨先教一教百姓如何有天理。”

    最后的“天理”二字,钟离熙刻意加重。

    崔翰出身官宦家庭,不说富贵,总归是衣食无忧,如何得知肚子饿的滋味。

    抑或者说,有资格站在这里的众人,都没有体会过无衣无食。

    按崔翰所说,众人回去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家财散尽。

    否则谈何“存天理,灭人欲”。

    就只是不过分要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切顺其自然吗?

    “从古至今千年的圣贤,皆为百姓生活奔波,先生轻飘飘一句话,就成了功利之心不成。”钟离熙掷地有声。

    父亲试行摊丁入亩,千夫所指,可不是因为没有“顺其自然”。

    若是“顺其自然”,高门将所有的土地兼并,压榨天下百姓。

    百姓终年苦干,得利微薄,勉强供养老小,还要时刻被洗脑,不要妄想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而rou食者,还要一边享用着压榨而来的资源,一边装模做样。

    何等扭曲!

    崔翰已经维持不住脸上的笑容。

    “以高足的意思是君子不需要克制自我的欲望不成?”崔翰看向钟离微。

    这是柿子捡软的捏。

    钟离熙勾唇,抢先父亲一步,“小子就在此处,崔先生何必问钟相。”

    “小子不才,认为克制自我欲望要管好的是自己,而非要求他人。”

    说白了,个人有各自的想法。

    崔翰有何资格要求他人。

    钟离熙可不相信,所谓三妻四妾只是为了开枝散叶,繁衍生息。

    不然怎么有“娶妻娶贤,纳妾纳色”之说。

    拿“存天理,灭人欲”给社会的道德起一个高调。

    常人无法达到,就只能装。

    最后受伤的便是没有话语权的底层。

    譬如平民百姓,又比如女子。

    君不见,三纲五常中,行使的最好的就是夫为妻纲。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贞节牌坊”、“女则女戒”等等,都成了杀威棒,狠狠地将女子压在重重大山之下。

    明明最初,女子和离再嫁本是常事。

    寡居或再嫁都是个人的选择。

    不过是“高调”太高,拿女子为家族增添名声罢了。

    汴梁甚嚣尘上的“牝鸡司晨”不就正合理学的“歪风”。

    高门动不得圣上和钟相,便拿女子开刀。

    女子不安于室,参与政治,与男子争夺话语权,简直大逆不道。

    借女子名声攻歼一族门风,此例一开,谈何以后?

    各家以后怕不是都不敢让女眷出门。

    要是叶敛得知钟离熙的想法,一定会煞有其事地点头。

    按照未来历史发展的脉络,女子“缠足”,可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眼见钟相唯一的“弟子”将崔翰辩得哑口无言,众人异彩连连。

    终于东道主青山寺的主持站出来,缓和了紧张的气氛。

    崔翰心里呕出了血,面上却还要装作受教的谦逊模样。

    只是到底不太自然了。

    外人暗讪,崔翰怕也是“徒有虚名”。

    在场众人岂能没有在心中不赞同崔翰的人,但谁让崔翰站在“仁”的大义上,谁敢反驳。

    就是心思不纯粹,喜好美色享受,功名利禄,也只能表示受教。

    否则他们便成了小人。

    这是为何各家各派没能反驳的原因。

    现在钟相高足大胆发言,另辟蹊径,他们也就不必顾及。

    尤其是崔翰的理学,在江南虽然倍受推崇,却也不是没有对手。

    江南三大书院之一的嘉湖书院,便是最大的对手。

    不比知行书院学生出身清贵,嘉湖书院更加开放。

    不看出身,全凭才华。

    大周先祖建朝之初受商人资助,因此特意下旨,恩准商户参加科举。

    江南交通便利,对内对外商贸繁荣,商旅如织。

    士农工商观念根深蒂固。

    大商户自是想要改换门庭,如此商户出身的学子不绝如缕。

    开放包容的嘉湖书院便成了最好的选择,更因此形成了嘉湖学派。

    嘉湖学派和商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免受其影响,偏向于实用主义。

    又比如要求重视工商业,提高商人地位等诸多倡议。

    只是嘉湖学派形成至今不过数年,比不得理学根基深厚。

    虽说近些年发展势头正猛,但到底是弱势。

    若说理学最针对的是谁,除了钟离微,便是嘉湖学派。

    毕竟商户逐利,想要赚钱,就不能“灭人欲”。

    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嘉湖学派对钟相的印象分节节攀升,散会后都依依不舍。

    崔翰乘兴而来,败兴而回。

    或许唯一能够安慰自己的就是今日圣上没来。

    没有看到他狼狈不堪的模样。

    马车上,崔翰终于摘下温和恭良的面具,眼中冒出火花。

    汴梁的风向还没变,他不一定会输。

    崔翰攥紧拳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