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锦衣卫的自我修养在线阅读 - 第106页

第106页

    人头落地不说,恐怕他们也不好过。

    “这事本不应单独拿出来说。”曹博顿道:“可南北战事不断,北边俺答南边倭寇横行,国库也不充裕,处处都是要钱的地方,单不说钱之一事,光是每岁差发减少,就必须拿到明面上来说。”

    “差发减少?”站在最后的年轻阁员叹道:“没有马,怎么打仗?”

    “正是这理儿。”曹博搀住龚绥道:“阁老,这事马虎不得。”

    “马虎不得,马虎不得。”龚绥连声重复道:“马虎不得呐。”

    ...

    庆文帝打了一夜的坐,他不光不累反而精神分外抖擞。

    “道家的养生方子还是挺管用的。”庆文帝起身抻了一个懒腰,他望着殿外透来的光。

    “主子万岁爷心诚,自然是事半功倍。”黄维恭维道。

    庆文帝抬手笑指着黄维道:“你呀你,恭维朕。”

    “奴婢说的可都是实话,半点假都没有。”黄维一脸真诚:“三清可鉴。”

    庆文帝脸上带着笑意,他并未追究黄维说的话是真是假,反而坐回蒲团上问道:“几更天了?”

    “回主子,已经卯时了。”黄维回道。

    “卯时了,不早了。”庆文帝望着殿外透进的点点晨光,他道:“叫人进来吧。”

    他指的人是内阁和司礼监的人。

    黄维从小门出了乾清宫,他看见曹博一行人,立马疾步迎上前去。

    “万岁请各位进殿议事。”黄维拱手道。

    “该进去了。”曹博缓缓扫了一眼那群阁臣:“咱家要说的话刚才已经说完了,一会儿大家都兜着点儿吧。”

    一时间阁臣都默了声。

    司礼监当值的不当值的秉笔们都跟在了曹博身后,一行五个大太监在乾清宫外站的溜直,与他们相对的是内阁的五大阁员。

    小太监们开了门,这些人紧跟着放轻了脚步踏殿内。

    江半夏与一众内侍紧随其后,他们一进到乾清宫外殿就分散了开来,各自找了位置站下。

    司礼监与内阁众人缓步进到了内殿。

    江半夏进不去,她只能立在外面听里面的动静,在听到那群人叩头高呼万岁后,殿内突然传来庆文帝的声音:“都看座吧。”

    外殿候着的小太监们应声而动,她眼睛一转,也跟着拿了墩子往殿内走。

    这虽然不是她第一次来乾清宫,但不得不承认这里真的很大,光是铜香炉就占了三个,三个香炉放在殿内遥相呼应。

    每个香炉旁都站着一个小太监,他们时不时的往里面加香料,香炉顶处丝丝缕缕的往外冒着烟。

    ——满殿香气如兰。

    第八十七章 推诿

    内殿竟也同司礼监一般,摆了许多张案几,只不过不是挨在一起而是分了两边。

    司礼监的人站一边,内阁的阁臣们站另外一边,江半夏弯着腰将墩子放在了曹醇身后。

    曹醇站在第三位,他前面站着首席秉笔黄维,最前面站的则是掌印曹博。

    他悄悄伸出手指了指两柱旁的香炉,示意江半夏站过去。

    香炉添香的小太监也十分有眼色,见着江半夏过去,立马悄无声息的退出内殿。

    “都坐吧。”庆文帝发了话:“坐下来再回话。”

    阁臣与太监们谢了恩后纷纷落座,他们的视线全集中在案几前的方寸之地。

    只有曹博一人面向庆文帝,他在等庆文帝发话。

    “还是按老规矩来。”庆文帝闭眼斜靠在椅子上,他道:“议事吧。”

    按照老规矩司礼监先发话,曹博主持道:“想必各位都知道今个来是要议什么事儿,趁着内阁、司礼监的人都在,争取议完事直接将章程敲定下来,该签字的签字,该批红的批红,茶马一事也能告段落。”

    闭着眼睛的庆文帝打断道:“先将于懋恭的折子传阅了再议。”

    “是主子。”

    曹博从司礼监的案几上的抽出于懋恭的那份奏折,他向旁走了两步递到内阁首辅龚绥的手上。

    那份折子极厚,龚绥粗略的扫了两眼就将折子递给一旁的次辅殷知曾:“我眼睛有些花,明济你看看。”

    殷知曾双手接过奏折,他从头到尾的扫了一遍,越往后他眉头就皱的越紧。

    接着这份奏折在内阁众人间传阅了一圈又回到司礼监的手上。

    龚绥咳嗽了一声道:“明济你与李滦同管户部,就和大家说一说茶课易马的事。”

    “根据历年差发,我与李侍郎一连核对了几个晚上,今早才刚核对完。”殷知曾望向站在他身旁的李滦:“核对的账目,有些对的上,但有些对不上,我和李滦没敢签字。”

    本来茶马之事就是由各地茶马司来管,监督府加以监督,但此事事关马政,前方打仗后方拆台,庆文帝这才不得不下猛药剜了这块疮。

    所以核账一事就落在了户部的头上。

    “庆文二年茶课岁入一百六十七万斤有余,易马四万一千九百有余。”殷知曾不紧不慢道:“可庆文二十年,也就是去年,茶课岁入不足百万,易马也不足两万,期间相差数额之巨大。”

    司礼监与内阁阁员纷纷惊讶不已,相差数字竟如此之大!

    殷知曾又道:“我们不敢签字的原因是,这账目在从庆文二年到十九年之间所差数额与庆文二年相差无几,但到了庆文二十年竟如断崖般,相差足足一半有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