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这位女文豪,还钱在线阅读 - 第171页

第171页

    此刻不过是酉时,太阳还远未落山,日光明朗至极。

    沈游与周恪带队前行,手上捧着骨灰龛,他们沉默的前行。身后是同样捧着战友骨灰龛或者牌位的士兵。

    那些三年之前死在云门帮手里直至今日都寻不到遗骸的人,这些人只有一个牌位。

    队伍沉默的前行着,他们跨过山道,来到了琼山县城门。

    “这是什么?”

    “什么呀?”

    整个城门外全都是窸窸窣窣的议论声。琼山县是没有宵禁的,这几日又是节假日,人流如织,城门口全是排队入城的老百姓。

    守卫已经接到消息通知,知道今日会有迎英魂、归故里的活动。

    他们没有选择驱散百姓,插队前行,而是沉默的等待着百姓们先行入城。

    “大人,你们先去吧,别耽搁了时辰”。

    迎英魂是全府公告过的,不过绝大部分百姓只是来看看热闹,所以他们言笑晏晏,像是在观赏一出好戏。

    可沉默大概是拥有力量的,那些细细碎碎的私语在全场肃穆至极的氛围下彻底消失。原本在排队的老百姓开始自发避开于两侧,甚至汇聚出了一个劝他们先行入城的声音。

    沈游没有拒绝这一份好意,她与周恪对视之下,齐声道:“入城!”

    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挺直了身体,神色肃穆的进了城。

    琼州府衙就在琼山县正中央,中间对出去就是一片大空地。沈游不惜耗费铺了青石板砖,造出了休闲广场的样子,许多大型活动基本都在广场举办。她把广场建在府衙对面就是为了破除百姓们对于官府的畏惧,而英烈祠就坐落在广场西侧。

    一入城门,就是开阔笔直的一条大道,顺着“中心大道”一直往前走就是府衙。

    原本道路两侧全是人,他们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前来看热闹。比肩接踵,人声鼎沸。可当军队真的入城,那样肃穆的氛围反倒使得众人不敢再言语。

    声音一点一点的小下去,老百姓们眼看着军队一点点走过去,他们自发跟在军队两侧。或许是被氛围感染,或许是纯粹想看热闹,他们跟着士兵来到了“中心广场”的英烈祠前。

    “立定!”

    千人步伐顿时整齐停止,围观百姓一阵惊叹。

    “首先,请听到名字的上前受勋。刘二牛、陈广、吴其、沈大志”

    刘二牛站在台下,冷不丁听到了自己名字。他一愣,身后的组员们赶紧推了推他。牛二牛当即回过神来,一脸茫然的上去了。

    “一等功勋,授予勇武章一枚,各提一级”。

    一等功只有四个人,他们是杀敌最勇武的四个。

    沈游和周恪共同为四人授勋。

    站在众人中心,刘二牛只觉一阵阵眼晕。金色的勇武章被佩戴在他胸口时,刘二牛下意识的手贴裤缝、挺直了腰板儿,黑黝黝的脸上尽是骄傲之色。

    “那是我儿子!是我儿子!”,刘二牛的父亲咧着嘴笑,满目皆是得色。

    周围人纷纷赞叹,“您儿子出息了!”

    “好说好说”,刘父谦虚道。

    “报告,吴其阵亡。由其组员代领!”

    全场一下子安静下来。

    代领的组员和三个人一起上台受表彰。金色的奖章和骨灰龛放在一起,成了许多人一生中最难忘的场景。

    每一个有功勋的战士都一一受勋,几乎每一组都是活人和死人一起。

    周围的百姓们彻底沉默下来,他们的无声的迎接着每一个浴血奋战归来的将士,并且给予他们应得的奖励,不论是生是死。

    授勋仪式结束了,可沈游的任务远未完成。

    “八月十四中秋前夜,归葬琼州府军六十三人于英烈祠内武宁殿,祭以此文曰:呜呼!汝等应令而来,离乡征战……吾辗转反侧,哀之伤之,悼之念之,然英魂犹在,忠骨尚存……我等以清茶一杯敬天地,谢诸位丹心半两为苍生……尚飨!”。

    祭文极短,沈游却念得数度哽咽,周遭俱是悲哀的氛围,甚至有些感情充沛的已经悲泣起来。

    “开殿门!”

    英烈祠的大门一直是敞开的,允许百姓祭拜,只不过此前英烈祠一直未开放。而这一次沈游要开的是武宁殿的殿门。

    英烈祠并不奢华,但是房间极大,极为开阔。进门之后分为左右两侧,左侧为文正阁,归葬文臣,右侧为武宁殿,归葬武将。

    武宁殿殿门一开,携带着六十三人骨灰和牌位的士兵即刻跟着沈游、周恪进入其中,武宁殿所有墙面都是放置骨灰龛的地方。

    他们一个一个的将骨灰龛和奖章归拢放好,又慢慢的退了出去。

    “战死的六十三人尽数为保卫我等安宁的生活而亡故”,周恪面对着在场的百姓和士兵说道,“我等自然崇敬他们。”

    “凡战死者,其妻可领到抚恤金二十两,其子嗣就读琼州学院时可增加一定比例分数。”

    “此外,琼州府衙特为此设立英烈祠,此后凡于琼州有大功之人皆可入祠享受百姓香火供奉,不限文武。”

    “愿此后琼州长安,天下承平!”

    “琼州长安,天下承平!”

    沈游和周恪站在众人面前,亲眼见到百姓们开始跟着士兵一起喊口号,从零零碎碎到铺天盖地,从参差不齐到整齐划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