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恼羞成怒的的汉武帝
盛怒之下,汉武帝立即颁布了这两道旨意,很明显,他就是打算强行封口。 卜至忠他们四个才刚刚被招入长安城没多久,若是仅仅为了他们此次进忠言的事件,汉武帝就把他们立即罢官或者左迁到地方,再次赶出长安城的话,这样的结果势必会大大影响他的名声。 经过此事之后,汉武帝其实都有点恼羞成怒了,自他亲政以来,已经很久没有人敢如此在廷上,公然顶撞他的旨意了。 上一个这么做的人,就是汲黯。 这一世因为汲黯经常性的无缘无故怼金知蝉,故此,他其实在长安城里并没有当多长时间的上朝官,便左迁到了地方,一直在上郡担任郡守。其影响力和名望也没有上一世那么响亮,比起张挚的名声都还要差一些。 一方面,是少了在朝堂上怼汉武帝的机会,而另外一方面,金知蝉在民间的声望非常之高,得罪金知蝉,其实,就是在得罪百姓。 直到那一次上郡中出现叛乱之后,汲黯这才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四位大臣算是暂时被汉武帝剥夺了上朝的机会,也暂时被剥夺了话语权,他们就算是再上弹章的话,汉武帝也必定不会再做理会。 汉武帝在等,在等赵破奴成功接回左大都督的消息,这个好消息一旦传回,他便有了借口,可以立即拿他们四个开刀。 四位大臣也并没有像愣头青似得,不管不顾地继续谏阻这件事。 木已成舟,赵破奴已经领军出征,现在说什么都是马后炮了。只有等到坏消息传来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再次对这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这里要说的是,金知蝉只通过卜至忠带动了两人,也就是说,卜至忠、公孙厚乐和张挚是受金知蝉的影响,才去谏阻汉武帝派大军到漠北迎接那个左大都督的。卜至忠并没有找过冯遂,不过,因为张挚是冯遂的好友,他在上奏此事之前,曾对好友提过此事。 冯遂自己也觉得此次左大都督归降一事,极像是个圈套,故此,他这才站出来谏阻汉武帝。 消息倒是很快就回来了。 公孙敖虽然拒绝了赵破奴信使的球员,但是,他并不敢对汉武帝隐瞒此事,而是立刻派了快马,连日兼程,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就把信息带回了长安城,上呈给了汉武帝。 不过,当汉武帝拿到公孙敖的谢罪奏折的时候,两次破围之战已经结束。赵破奴的两万汉军正在艰难返回汉境的途中。 很可惜,汉武帝等来的不是能够让他高兴的好消息,而是让他颜面扫地的坏消息。 左大都督准备归降一事究竟是真的还是假,到现在依然是个迷,可是,汉武帝派赵破奴领军去漠北迎接左大都督这件事本身确实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一,选错了统帅。 二,选做了地点。 三,低估了匈奴人的实力。 犯了如此多的错误,怎能不遭遇惨败呢? 若是一般的边军损失两万人的话,并不是太难接受,可是,那可是汉武帝手中最为精锐的羽林军啊! 这一次,汉武帝贸然进兵之举,又一次被卜至忠等人不幸言中了。 为什么说又一次呢? 因为,这个时候,李广利也败退到了敦煌,李广利前去攻打的只是西域中区区一个国而已,可没想到,这个蠢货一个城池都未曾攻下,却直接损失了九成以上的士兵。 那些各郡国数万不良人死了也就死了,可是,李广利居然连手下的6000精锐骑兵也一下子损失了大半。 表面上看,这次是李广利的失败,其实,第一次大宛国之战,还是汉武帝自己决策失误的过错。 一,同样是选错了统帅。 李广利没有一点统帅的才能,比起赵破奴来,都差了非常多。 二,错估了大汉对西域各国的影响力。 据李广利回报,在进军的远途,遇到的西域各个国家,全都闭门自守,根本就不给汉军提供任何给养。 这也是之前,由于汉武帝只派了七百骑兵攻楼兰,就成功攻下楼兰国并虏其王。因此,他这一次对大宛的实力极为轻视所造成的恶果。 也幸好,汉武帝不是袁绍,他从来不会因为手下的大臣做对或者说对了,而处罚他们,甚至是杀了他们。 公孙敖的消息传回来之后,汉武帝立即召集群臣,也包括他们四个之前被禁止参与大朝会的卜至忠四人,商议对策。 汉武帝公孙敖所写的谢罪表让身边的太监念了一遍,便问道:“诸位爱卿,你们认为,朕该如何处置呢?” 张挚第一个站出来,言辞恳切。条例非常清晰地说道:“陛下,微臣认为,受降城那里木已成舟,我们只能等消息而已。 而大宛国那里才是关键, 微臣知道,陛下您必然还是要继续派兵攻打大宛国的。毕竟,该国不但无端抢夺了我大汉的财物,还擅杀我大汉的使者。因此,对于此战,微臣并不反对。只是,微臣有两个建议,还请陛下您能够三思并接纳。 第一,微臣认为若是在派军的话,领军的统帅必须要换人了。 李广利的才能不堪重用,让其再为统帅,即便侥幸获胜,也会对再次派出去的汉军造成更大更多不必要的损失。 第二,还请陛下您稍微等上一两年。 志忠他们三个去年才刚刚担任三辅郡守,还未曾来得及施政。关中这两年屡屡遭遇蝗灾,粮食收入锐减,关东的情况也同样如此。 俗语曰: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若是再次出兵,我大汉必须自己筹备好足够远征的粮食,陛下您总不能从江南抽取粮食吧!而且,李广利将军此次在西域的遭遇也告诉我们,西域诸国不足为侍者,我军不能再寄希望于沿途的那些西域国了。因此,恳请陛下稍停一两年,再选择一个合适的统帅,此战必定会轻松地获得大胜!扬我大汉声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