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对匈奴俘虏的处置3
何况,像韩安国所在的太原郡,以及涿郡和渤海郡,因为根据规划,在这三郡中要实行大规模的屯田,以供给沿边各郡的粮食需要,因此,这三郡对于耕牛的需求就要比其他各郡大的多,以减轻屯田兵耕作时的辛劳。 毕竟,这些屯田的士兵并不是再为自己耕种土地,而是为国家,为沿边各郡中的士兵和百姓们提供足够的军粮。因此,他们劳作时的积极性就没有一般自耕农那么高。 在没有金知蝉的时空里,知道大汉著名的农业专家赵过出现之前,汉代耕地所用的犁虽然已经换成了铁制的耕犁,可依然比较落后,居然要用两头耕牛配着一个犁耕地。 因此,金知蝉在大军北征之前,就已经向汉武帝进献过曲辕犁。 那个时候,朝廷没有足够的耕牛,因此,即便是汉武帝本人也并没有注意过金知蝉进献上来的这个‘玩具’。 汉武帝不在意,可有不少人都一直非常关注金知蝉的一举一动,比如淮南王刘安,比如定襄郡郡守宁成,新设的朔方郡郡守童忠。 尤其是宁城和童忠,一直都有派人在长安城中暗中观察金知蝉。当然,他们二人此举并不是向刘安那样,是在派人监视金知蝉,他们是对这位二小姐是不是搞出来的创造发明以及一些听上去匪夷所思的建议感兴趣。 这不,被刘彻还不在意抛在宫中角落里的曲辕犁图纸,很快经过复制,出现在了这三位的案头。 曲辕犁也有南北之分。 金知蝉进献的是大型曲辕犁,适合在北方大范围推广,对于河网密布的淮南地区而言,这种耕犁并不是适合在这一区域大范围的应用,因此,刘安即便试制出来,应用的并不是太广泛。再说,他也没有那个财力或者想法,把这种曲辕犁大大方方的送给百姓。 一般的百姓根本用不起,而淮南国中的地主们觉得这种犁效率并不高,花费与产出不成比例,因此,即便刘安得到了图纸,也不能将其在淮南国中推广开来。 相反,定襄郡和朔方郡同属于北方,定襄郡虽然处于晋北,其境内可用来耕种的土地并不多,但是,定襄郡郡内的耕地属于小盆地,大块的平地相连,没有淮南国那样的河网纵横,非常适合用这种大型曲辕犁耕地。 朔方郡就更不用说了,整个河套地区中心不是平地,可那些靠近黄河岸边的土地却是平原。黄河九曲,唯富一套,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相当于新设立的五原郡和北地郡,朔方郡的平原更多,也就更适合应用耕牛。 因此,分给古晋国地区和古燕国地区的十万头耕牛中,居然有三万头耕牛被分给了定襄郡一郡。这可不是刘彻或者负责处理此事的官员偏心,因为,定襄郡可是用真金白银换取的耕牛。而其他各郡只是被动地等着朝廷的分配。 在这方面,刚刚当上郡守的铁平就显得有些迟钝。韩安国其实也好不到哪去。 就在其他人都以为宁成是个傻子的时候,宁成却用官库里的钱以极低的利息贷款给郡中的百姓,在全郡大力推广耕牛和曲辕犁,利用这两个利器来耕作。 这两者相结合,不但大大缩减了每年春耕秋耕时翻地的时间,耕牛也可以为耕地提供肥料。 饲养耕牛,自然要耗费大量的粮食,三万头耕牛所消耗的更是不少,可是,宁成对此早有准备,他特意把郡中三分之一的土地全都用来种植豆类作物。在三仙女镇的经历,让宁成知道,养牛豆类就是最好的饲料。 而且,豆类作物还有肥田的作用,其中的原理,宁成并不清楚,反正金知蝉是这么告诉他们的。事实证明,种植过豆类作物的耕地,的确是能够让其种植过的耕地上在第二年种植其他粮食的时候,获得一定程度的增产。 不仅如此,宁成将定襄郡的土地集中起来之后,也开始在整个定襄郡实施像三仙女镇早先那样集中劳作、集中分配的方式。这种集约化的管理,使得定襄郡也可以拿出郡中三分之一的土地来休耕。这样做,大大减轻了百姓们劳作之苦,却并没有让粮食收入减少的很多。 这种耕种方式,运作的时间越长,土地反而逐渐恢复了地力,宁成在定襄郡主政的末期,即便郡中依然下施行休耕,可全郡粮食收入也就超过了以往全郡粮食收入的最高纪录。 至于定襄郡靠近山区的土地,也没有闲着。宁成让士兵在山坡地上面种植了五种种树木——苹果树、栗树、枣树、核桃和柿子树。 这些树木短期内看不到任何效果,可时间长了,在饥荒年,百姓们可以用树上结出来的果实充饥。别看宁成种植的这些果树,其实大部分品种不佳,结出来的果实都有些难以入口,可是,人一旦挨饿,哪里还能顾得了那么多。 观音土,树皮,甚至是人rou能够吃进去,现在,宁成给了他们另外一种不杀生,不致死的选择,百姓们真要遇到了饥荒,自然会感恩于他。 只不过,想要真正见到效果,这也是在三年以后的事情了。 可定襄郡的粮食收入却在第二年就见到了成效,定襄郡虽然地处太原郡的北方,可是,这一年,不管是夏收还是秋收,粮食收割的时间居然比太原郡还要早了十几天。 韩安国得知此事之后,后悔不迭。可是,耕牛已经分下去,他再想从其他地方收购耕牛,根本就没有人会在卖给他了。 韩安国如此,长安城中的刘彻得知此事后也是这个想法。 留在关中的五万头耕牛,一半分给了将士,一半低价卖给了百姓。可是,由于刘彻把金知蝉献给他的曲辕犁忘得一干二净,因此,在当年,在关中这些耕牛并没有派上太大的用场。 当然,这里面要除了修成君府上原先的那些佃户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