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胜利与哀伤
当公孙敖与另外一只混合前锋军急匆匆赶到个自己的战场时,那里正在进行着残酷而又连绵不断地战斗。 即便在面对匈奴人千长所率领的千人精锐骑兵,汉军斥候千人马队有着一倍五的人数优势,可是,这种人数上的察觉,根本就不能弥补交战双方在实力以及其他方面的劣势。 马匹就不说了,就说说马术和马上骑射的功夫。 马术这东西,对于匈奴每一个人都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他们几乎从就是在马背上出身,马背上成长,甚至有的人在马背上睡觉。而这些汉人骑兵,也就是最近这几年,在李广和程不识的训练下,汉军士兵的马术菜又多了大幅度的提升,可即便这些斥候的马术在汉人中尚可。 可是,即便他们面前出现的是匈奴人的女子,这些斥候的马术也根本就不够看的,更遑论和这些身经百战的匈奴人精锐想比。 骑射这一项就更是如此了。 汉军在马上想要用弓箭射中敌人,绝大数人都必须在搭弓射箭之前瞄一瞄自己射击的对象,这个功夫,肯定耽误不少时间。 而这些匈奴精锐骑兵,面对汉军的时候,几乎是扬手就射,若是碰到高明的匈奴射手,那几乎是箭无虚发,抬手就有。 因此,在公孙敖和两支斥候千人马队合力之下,将中路的匈奴精锐千长骑兵以摧枯拉朽之势彻底剿灭的时候,另外这两个一支半斥候千人马队却在匈奴千长骑兵面前苦苦支撑,即便他们主要的任务不是与敌人进行正面交锋,只需要缠住对手即可。 可是,双方巨大的实力差距使得这两支半汉军斥候千人马队在极短的时间里,伤亡惨重。 等到公孙敖带着大军一举将剩余的两支匈奴千长骑兵彻底击溃并剿灭之后,经过点算,这一战,光是五千斥候千人马队,一下子就战死了一千人,受伤的更有两千左右。 要知道,这五千斥候千人马队这一路上,大大地战斗进行了无数,也杀了不少的匈奴游骑和部落中的人,也算是身经百战了。即便如此,他们也从没有遭受过如此惨重的伤亡。 可以说,这一战之后,卫青精挑细选出来的这支斥候前锋暂时被打废了,这些士兵无论是从人数上,还是从士气上而言,全都已经无力再战了。 幸好,此次出征,金知蝉提前就让自己庄子里的佃户们放下手中一切的工作,为这些出征的将士们准备充足而疗效非常好的伤药以及消炎药。 伤药,无非就是用金知蝉按照后世大名鼎鼎的‘南中白药’药方配置而成,人家原厂生产的药方,金知蝉自然不知道,她只是按照记忆中说明书上记录的各种药材,经历了很多次试验,最后,将效果最好的一个配比固定成了药方。 治疗感染或者为了防止感染的消炎药,金知蝉可没有那个本事现在就造出青霉素来。这个时候,普通士兵们如果受了刀箭上而侥幸没死的话,他们的伤口上只能用盐来进行消炎。这东东是金知蝉用土法提炼出来的精盐。 用这玩意放在人的伤口上,光是想想都疼的厉害,可是它能治病就成。反正汉军士兵们都爱用来来敷伤口。 也许这个时候的汉军士兵们都有那么一点点自虐的心理。 治疗发烧,金知蝉手里面现在并没有太多的高纯度酒精。何况,她完全可以预估到,这玩意若是到了军中,有很大的可能,还没有来得及给士兵们治疗伤势,就被那些军中的酒鬼们偷光喝光的。 对了,还有,金知蝉为北征大军,尤其是这支突袭右贤王王庭的大军,准备了数量很多的医疗绷带,这些绷带全都是南中白药的药水泡过的,上面自带一些消炎止血的功能。 种种准备之下,在卫青率军急匆匆赶到前线的时候,这些伺候千人马队的士兵们已经给自己军中受伤的兄弟们包扎好了伤势,这个时候,真正因为伤势加重而死的士兵变得非常少了。这在以往的战争中,根本就是难以想象的。 经历过战争,那些受伤的士兵,若是能够挺过心理方面的干扰的话,全都会都会因此而成长起来,并且成为精锐之士。因此,在战场上,若是有更多的受伤士兵能因此而活下来的话,这对于每个将领来说,无疑都是最大的福音。 这个时候,中军士兵们一个个全都跑上去帮忙,帮着抬伤员的抬伤员,帮着掩埋战死士兵尸体的,跟着伺候军中的兄弟一起将那些已经战死的兄弟们的尸体也全都用随身带着的铲子将其就地埋葬了。 这一路上,凡是战死士兵的尸体,以往全都是交由公孙敖的手下代劳,就地掩埋的。毕竟,这里离着关中距离实在是太远,这些已经战死士兵的遗体根本就带不回去。为了防止自家兄弟的遗体被野外的野兽吃掉,其他士兵只能如此。士兵们在挖掘的时候,挖得都比较深。 此战之前,斥候军因为还得继续向前驱赶或者绞杀那些匈奴的游骑,只能这么做。只是,这一次,斥候军五千人中光是战死的人就占了五分之一,数量实在是太多,他们只能停下来修整。 于打扫战场的事情,那就是公孙敖和他手下前锋军的事情了。 经过上一次的惨败之后,公孙敖很显然已经成熟了不少,那次惨败,让他见识到了战场上真正得残酷。哀伤的情绪开始在斥候军中蔓延开来,一些年轻或者有亲人在这次恶战中战死的士兵开始偷偷地哭泣,公孙熬手下看不过眼,害怕这些士兵影响了全军的时期,便向上去惩罚这些哭泣的士兵。 却被公孙敖以及从后面赶上来的卫青拦阻了下来。 有得时候,适当让士兵们哭一哭,发泄一下心中的苦痛,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何况,这场恶战,最终是汉军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