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金知蝉的经济理论
“这一次,女子准备回去之后,便立即将关中地区的粮食收购价格大幅度提高,现定就提高一倍,也就是每斗十二文钱。因此,还请在座的诸位将军先替女子保密。若是让我知道之后谁将今天我在殿中说得这番话传播出去的话,可就不要怪女子不气了。对了,还有,各位将军家中若是有多余粮食的话,也可以卖给我,每斗收十五文。”金知蝉当着刘彻的面,半是威胁,半是诱惑地说道。 刘彻听后哭笑不得,心说,你这个丫头若不是依仗着朕的权势,凭什么去找这些将军的麻烦呢? 不过,他却非常乐意金知蝉这么做,这么说。 “丫头,你提高了粮食价格。自然会带动整个关中地区的粮食价格大增。可是,长安城,以及关中各县县城里百姓们可就会立刻变得无钱买粮了。”程不识并没有因为金知蝉刚才话中说了些不敬之词,就因此而生气,他见其他人都没有说话,便主动提出了疑问。 金知蝉立刻回答道,“老将军,这也很好解决。田氏代齐的典故,想必大家都听说过。田氏担任齐国的执政时,在民间收粮的时候,斗进大斗出,光是使用这种恩惠的方式,就将齐国大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之后,顺利取代了田氏,成了齐国的国君。当然,这种做法是身为趁此的你我都不能去效仿的。 可是,皇帝大舅,程将军,臣子做不得,朝廷却能做得,皇帝大舅您能做得啊!我这次,大肆提高价格收购粮食,只是权宜之计。一旦,我收足了五百万石粮食,便会停止这种烧钱的行为。以后也不会再如此了。皇帝大舅,您趁着这个机会,大可以将官府库房中的那些陈粮,低价卖给城中的百姓。 等到今年夏收和秋收之际,也将粮食价格提高,至于提高多少,那就要看您的魄力和胆识了。” 她说的这番话,先是让在场众将心惊胆寒了一阵,随后,这才都松了一口气。他们心说,也就这个丫头敢在陛下面前说出这番话,若是换了他们,即便刘彻当面不会说什么,可他的心里肯定会对说出这番话的人生疑。 “蝉儿,这么做,新开始的确是很有利。可若是实施的时间长了的话,高价收购的粮食和低价卖出的粮食会变得越来越多,那个时刻,朕和官府岂不是赔的更多吗?”刘彻闻言,一直没有说话,他沉思了好大一会儿,这才问道。 金知蝉想了想,娓娓将心中一直憋着没有说出来的话,一次性地全都向刘彻讲了出来:“皇帝大舅,文景之治以来,大家都以为,粮食和钱堆积在府库中,这才能显示官府的富裕。其实,有这种的经济思维的人,其实从根本上就是错的。文景之治之所以能够让大汉繁荣新盛,是因为,这两位伟大的先皇做到了两点,轻徭薄赋。特别是轻徭,相对于田赋而言,底层的百姓最害怕的就是承担各种各样的徭役。 因为,百姓一旦离开家,势必会耽误一段时间,甚至是数年的粮食生产。皇帝大舅即便是免了这些人家中的田赋,而地方官也将这种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了。可百姓家中若是少了一个壮劳力的话,就等于是少了人去种田。底层百姓家中可不想蝉儿和在座诸位将军家中一样,家家户户都有足够的耕牛或者其他能够耕田的牲畜。 因此,底层百姓家家中,一旦有人去服徭役的话,单靠留在家中的老幼妇孺,根本就无法承担养活一家人的重担。更何况,皇帝大舅,说句不可其的话,您自己都无法保证,大汉境内的每一个郡守和县令能把优惠政策真得全部落实到位。比如,去年因为蝗灾,您减免了黄河两岸百姓一年的田赋,可真正将之落实到位的郡守和县令又有多少呢? 现在说到府库中的钱财和粮食。文帝和先帝在位的时候,粮食沉积在府库中,陈陈相因,真得就是好事吗?这其实是对百姓辛勤劳作极大的亵。现如今,关中地区的土地已经逐渐落入到了大地主、世家大族和皇亲国戚的手中。这些人不纳赋税,不服徭役,却雇佣着关中地区很多失去土地,或者这些年蕃息出来百姓。 田赋,朝廷一亩地才收三十税一,而这些人却可以收取二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三,甚至是更高的田租。而田赋、徭役、兵役却要落到这些辛勤劳作一年,却只能得到很少收入的百姓身上。因此,平日里,百姓们还能够苟活,可一旦遇到天灾**,这些百姓都得去逃荒。 关中地区的百姓可以就近逃到长安城,可关外的百姓却只能向关内跑。元光五年那次赈灾,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也是宁成屡次到黄河中下游郡县招募那些愿意迁居于边郡的百姓时,应着如云的根本原因。这些百姓难道就不知道处在边郡,随时都有可能会遭到匈奴骑兵的侵袭吗? 他们非常清楚,可是,宁成给了他们足够的利益人,让这些在故乡毫无产业的百姓心中有了希望。 皇帝大舅,您说高买低卖粮食,会亏本。可是,花出去的这些钱,却全部都落入到了底层百姓手中,而不是那些一直在啃噬我大汉根基蠹虫的手中。你知道,那些大地主、世家大族和皇亲国戚们得到银钱之后,是如何处置它们的吗?不是花出去,也不是进献给你,他们巨大多数人全都选择将之深埋入地下。” 说完这些,她还觉得不过瘾,接着又总结道:“皇帝大舅,钱只有花出去,流通起来,那才是钱,不然就是废物。而粮食,我建议,其他地方,蝉儿不管,可长安城中的各个府库中,以后只保存两年的粮食。也就是说,今年的新粮食收上来之后,陛下您可以把前年收上来的粮食以更低的价格,比如每斗五六文卖给百姓,或者卖给蝉儿。若是又剩下的,有多少,我收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