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丝心莲
藕丝心莲 中表姻亲,诗文情愫,十年幼小娇相护。不须燕子引人行,画堂到得重重户。 颠倒思量,朦胧劫数,藕丝不断莲心苦!分明一见怕魂销,却愁不到魂销处。 ——郑板桥《踏莎行》 展开一幅画,是墨竹,枝叶披离,占了大半张纸。右上角一块空白题着字——题词是一篇小品,写得篇幅不够了,就写向枝叶间的空隙。一眼望去,满纸糊涂,王一姐就懒得多看了。 “画得真不坏,字也别成一格,好,好!” 扬州人略堪温饱,便要附庸风雅。于少棠的境况很不坏,脾气又随和,经常有人拿些假字画、假古董上门,左一句“你于大爷大行家”,右一句“瞒不过你于大爷法眼”,把他捧得飘飘然忘掉了自己的身份,就不会教人空手而回。一姐最恨她丈夫这易于受欺的性格,所以这时便故意扫他的兴! “哼!”她冷笑一声,“你的眼力越来越高明了!你看你买回来的什么东西?画不是画,字不是字,字画不分,还说好!有那种不懂章法行款的画家,就有你这种‘醉雷公胡劈’的‘行家’。真正叫‘武大郎玩夜猫子,什么人玩什么鸟’!” 于少棠惧内,听一姐这顿尖刻的排揎,涨红了脸分辩:“大家都说好!这密密麻麻的字,写得满纸都是,好像怪,实在是新,新就好。这个姓郑的画家,架子大得很。不高兴画,再大的面子,再多的润笔也不行。”说到这里,他忽然觉得委屈:“我好不容易才弄了一张来,你就说两句好的,让我高兴高兴嘛!偏偏就是兜头一盆冷水!” 平日相处,一姐虽占惯了上风,却不是蛮不讲理的悍泼妇人,听丈夫这样诉苦,不免生出歉意,同时觉得这姓郑的画家,人品似乎很高,便拢着鬓发笑道:“你说得他这么好,我倒不相信——只怪你上的当太多了!” “吃亏就是便宜,上的当多,无意中才有好东西到手。这姓郑的画家,跟你是同乡,现在红得很。” 一姐突然心中一动,姓郑、同乡、会画画、脾气又怪!“嗨,”她问,“这姓郑的叫什么名字?” “叫郑板桥。” 这就不对了!一姐仔细去看画上的下款,找了半天才在竹根缝里找到,题的是“板桥道人”四个字。字也不像。 “郑板桥是秀才!这篇题词就不坏。”于少棠因为一姐的辞色,兴致又好了,琅琅然念着题词,居然没有读成破句。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红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怪不得!这是竹影。一姐——”于少棠回头看到妻子,颇为诧异,“你怎么了?是不是不舒服?人在发烧,眼睛发定。” 从沉思中惊醒的一姐,由她丈夫的话中,才意识到自己在这片刻间,心底已经掀起万丈波澜。定神想一想,绝无瞒着丈夫的道理,而要说也就在此时了。 “你倒去打听看,这郑板桥单名是不是一个燮字?燮理阴阳的燮。号叫克柔。” 于少棠越发诧异,“你晓得这郑板桥?”他问,“你们认识?” “现在还不晓得。大概不错,他家是几间茅屋,前面种好些竹子。” “那是认识的啰?” “如果是他,就是我的表兄。” “表兄!”于少棠双目炯炯地望着,“这不曾听你说过,有这么一个亲戚?” “我的亲戚多了!”一姐嫌他多问,嗓子不由得就高了,“哪能都说给你听,况且又是远房的表亲!” 于少棠的性情最温和不过,赔着笑说:“何必又发脾气?你有这么一位表兄,连我也有面子。我马上去打听。奶奶,我请你的示,打听确实了,怎么说?是不是把他请到家来?” “那还用说?亲戚难道不认!” “你没有弄明白我的意思。我是说,把他请到家来住。” “也还不知道人家的意思怎么样。”一姐用裁决的语气说,“这都再谈!此刻不忙。你先去打听了来!” 应南闱乡试,路过扬州的郑板桥,怎么也没有想到跟王一姐还有重见的日子。 引入曲曲的深院,在烨烨的红烛照耀之下,他无论如何不能相信,眼前这位丰腴的盛装丽人,就是当年胭脂点额,惯作男孩儿装束的远房表妹。视线所及,没有一样略微熟悉的东西,可以为他唤起比较生动清晰的回忆。朦胧的不仅是往日,也是此刻! “表哥!” 终于有了熟悉的东西!叫“表哥”的声音是显得庄重了,但第一个字重,第二个字促,依然是当年把他呼来唤去的语气。 “一姐,”他仍旧不改称呼,“认不得你了,你完全改了样子。十六年不见——” “十七年!”一姐纠正他说,“十七年不见,想不到从画上访着了你。请坐!秋儿,快泡茶,端果盘来!” 看得出她也不免有陌生之感,而且有意矜持。除却盈盈欲流、时时关注的眼波,郑板桥所看到的,只是一位日子过得很称心的能干主妇。她在指挥婢仆款客的同时,问讯郑家上下,正是那种至亲久别重逢所应该有的周旋。 于少棠插不进话去,一姐似乎也忘却了丈夫在座,但这样反倒是他求之不得的事。从他们表兄妹絮絮不断的叙旧中,他对他的妻子有了较多的了解——十几年夫妇相处,不如此一刻作为旁观者所得到的多!窗前枕上,问起她的过去,她总摇摇头,表示没有什么可谈的。这是为什么?为了表示对她父亲的抗议,以不谈过去作为对娘家恩断义绝的表示? 早几年,于少棠常常这样在想,而每一想到,总觉得对死去的岳父,怀着无可弥补的歉意。在一姐看,甚至在旁人看,做父亲的不是个好父亲;而唯独自己,不但要感激,也还该佩服,永远记着岳父是个信义君子,不肯赖赌账的硬汉—— “少棠!我欠你太多了,你虽不说,我心里抛不开。我的女儿你见过的,我把她许了给你,嫁妆、聘金,彼此两免。” 就这么片言之下,了掉了一姐的终身大事。虽然是明媒正娶,而且于少棠也从未有过花钱买了个老婆的想法,但他知道,一姐总觉得是她老子卖了女儿!娘家绝情,她也断义。事实上,从他岳父在运河船上,半夜里起身到船头上小解,失足落水而死以后,她似乎也没有什么娘家人了。 如今方知不然!她还有娘家的表兄,而且她似乎也不恨娘家了——也许,于少棠在想,是表兄的缘故。如果是她的同胞手足,反容易让她记起恨事。 “表哥!”一姐有些酒意了,偏着红馥馥的脸,大声说道,“你的人跟你的字一样,都变过了!” “我的字变过了,我知道。我不知道我这个人怎么变了?二十年来,依然故我。” “从前——”一姐凝视着他,“我总觉得你心里有话不肯说,拘拘谨谨的,不比现在,有点儿……有点儿狂态!” “狂态?”郑板桥笑了,“你不晓得读过两句书的人,到了扬州,不狂也要狂了。” “嗯,嗯!”于少棠大为点头,“表哥这句话有点意思。” “我倒不懂!”一姐问道,“什么意思?” “扬州人多的是铜臭,少的是书香。物稀为贵,自然要狂,也应该要狂!” 出语倒不俗,郑板桥心里在想,为何一姐神色之间,总有才女嫁了市侩的那种委屈? “表哥,你莫听他的,他是个‘名士迷’。”一姐忽然换了副郑重的神色,“只有从科场上去巴结,才是正途。试期快到了,你总也要静下心来,用几天功才好!” “原是静不下心来。再说——”郑板摇着头,不肯再说下去。 就是不说,一姐和她丈夫也能猜得到。郑板桥上有祖母,下有妻女,光是靠教几个蒙童如何度日?既然画出了名,便得卖画,不卖画何以为生?要卖画,又哪里来的工夫读书? 夫妇俩对看了一眼,取得了默契。一姐便说:“表哥,我有个计较。你搬到我这里来住——现成的客房,今夜就不必回去了。少棠有几百两银子,是别人寄存的,不要利息的钱,你借了去用。百事不管,好歹在书本儿上‘啃’它两个月,等乡试过后再说。哪怕中个副榜,也教你家那个赤胆忠心的费妈笑一笑!” 提起费妈,郑板桥的眼圈便红了。 费妈是他祖母的陪房丫头,也是他的乳母。 郑板桥四岁丧母,就靠费妈抚养。那两年闹灾荒,郑板桥的父亲又宦游在外,不能按时接济家用。费妈和她丈夫,白天在外面做工糊口,到晚来回郑家cao持家务。每天一早背着郑板桥出门,先用一文钱买个烧饼放在他手里,找个安静地方把他安顿好了,才去做自己的事。她自己也有个儿子,比郑板桥大着好几岁,但凡有食物,不论精粗,总是先喂郑板桥。这样四五年下来,费妈的丈夫看着不是路数,决定带着妻儿去另觅生计。费妈不肯。夫妇俩回到郑家来不作声,在外面天天吵架。 郑板桥不知道他们吵些什么,只见费妈无缘无故流泪不止,每天找出他祖母的旧衣服来,补的补、洗的洗;厨房中水缸里的水,总是汲得满满的;灶下也突然堆了几十把柴。然后有一天清早,郑板桥发现费妈不见了,她住的那间屋中,除了一副床板、两样破旧家具以外,空空如也。而灶灰犹温,揭开锅盖来看,里面一小钵饭,一碗小咸鱼煮豆腐,正是他每天吃惯了的早饭。 郑板桥放声大哭!平生第一遭识得一个悲字! 不过三年工夫,意想不到,费妈又回到了郑家。她说她的儿子已经中了武举,娶了妻子,可以自立。因为不放心十二岁的郑板桥和六十多岁的老主母,所以回郑家来住。第二年,她的儿子做了江南水师提督衙门驻京的“提塘官”,几次奉迎她去享福,她始终不肯。至今整整二十年,已是白发盈颠了。 他知道白发乳母一生的志愿是什么!为了她,他觉得也不能不听从一姐的劝告。 “表哥!”于少棠很恳切地说,“今年秋天得意,自然是北上赶明年的会试,一举成名天下知!前前后后,没有五百两银子过不了门。家用总也要百把两银子。这样,我借六百两银子给你,等你得意了再还我。” 六百两银子在郑板桥看,不是一个小数。果然乡试中举,会试连捷,自有亲戚故旧帮忙,但“场中莫论文”,功名迟早,谁也没有把握。“落第归来,却又拿什么来还债?”他问。 “那也不要紧。”于少棠笑道,“‘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你画画还我!” “对了!”一姐不待他开口,便替他做了决定,“就是这样子办!”说着,她自己先满意地笑了,深深的一个酒窝,犹见当年的娇态。 等一个人静下来,郑板桥发觉记忆中的一姐,比当面眼见更来得清晰。“今日重逢深院里,一种温存犹昔!”脱口吟出这两句,随之便涌现一番词的境界,趁着酒兴,剔亮了油灯,取张花笺,打开墨盒,抽出支笔试了试,也还趁手,兴致就越发好了。 从二十年前想起,句随意到,很顺利地填成了一阕《金缕曲》: 竹马相过日,还记汝云鬟覆颈,胭脂点额。阿母扶携翁负背,幻作儿郎妆饰。小则小、寸心怜惜。放学归来犹未晚,向红楼存问春消息。问我索,画眉笔。 廿年湖海长为客,都付与风吹梦杳,雨荒云隔。今日重逢深院里,一种温存犹昔,添多少、周旋形迹。回首当年娇小态,但片言微忤容颜赤,只此意,最难得! 写完重读一遍,自觉近乎隔靴搔痒。凝神细想,这首词的毛病出在自己隐藏了感情,既以自遣,何苦如此?于是回忆着从于少棠口中得知芳讯,一直到久别重逢的感想,信手写下一首《踏莎行》: 中表姻亲,诗文情愫,十年幼小娇相护。不须燕子引人行,画堂到得重重户。 颠倒思量,朦胧劫数,藕丝不断莲心苦!分明一见怕魂销,却愁不到魂销处。 如今是到得“魂销处”了!却不辨自己是何心情。枕上遐思,飞向画墙西畔,不知道一姐与于少棠此刻作何光景?是同床异梦,还是颠鸾倒凤? 怎会想他们“同床异梦”?郑板桥深深自谴,猜忌无端,其心可鄙!然而想象他们“颠鸾倒凤”时,心里却更不是滋味。 忘不掉,推不开,可又想不下去。他深悔失计,不该相见!只今补过不晚,到明朝辞谢诸般好意,即日渡江,到金陵觅一处冷寺读书,静等秋闱下场。 到明朝,醒来,一时想不起身在何处。窗外阴沉沉的,雨声淅沥。五月江都,没个放晴的时候,郑板桥第一念便是懒得动。但想到是在于家,想到昨夜枕上所做的决定,一颗心往下一沉,强自振作着,一仰身坐了起来,毅然抛开一切杂念,只是想着,洗一把脸就告辞,不再作片刻勾留。 人刚下床,就听得房门上剥啄声响,门外有人问道:“郑大爷起身了?” “是的!”郑板桥答应着去开了房门。 门外是秋儿,一照面便含笑说道:“郑大爷睡得失了!奶奶来看过三趟。面汤水冷了,等我去换了来。” “噢!”郑板桥望着窗外的炊烟,愧歉地解释,“只为换了张床,直到听见鸡叫才睡着!你家大爷呢?” “上盐栈去了。”秋儿又说,“奶奶在厨房里,等我去通知她。” “好,请你告诉她,说我马上就要走了。” “怎么?”秋儿把长辫子一甩,睁大了一双稚气的眼问,“奶奶说,郑大爷在这里有两个月住。今天特为搭好了案板,要叫裁缝来家替郑大爷做衣服,怎么说要走了?” “是的,要走了。我有要紧事,过些日子再到你家来做客。” 秋儿困惑地望了望,转身去换洗脸水。郑板桥透了口气坐下来,知道要走还得费一番唇舌,说不定还会闹得不欢而散。想想实在懊恼,自己恨自己,昨天不该那么轻率地留了下来。 听得脚步声响,他先就把一颗心悬了起来,但出乎意外的,仍是秋儿,并不见一姐赶来留客,这就不明白她是什么意思了!想想放不下心,忍不住问一句:“你跟你家奶奶说过了,说我马上要走?” “说过了。”秋儿答道,“奶奶点点头,没有作声。” 这该怎么办呢?郑板桥深感困扰。洗完了脸,只见秋儿端了一壶茶来,接着匆匆地又转身入内,容不得他有所发问,而他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话可说。 “郑大爷!”再度现身的秋儿来传话,“奶奶叫我来问,郑大爷是先吃点心,还是就吃午饭?快放午炮了,饭马上就开。” “我两样都不吃。我马上要走,真的马上要走!” 秋儿依然不多说一句,回身入内。这一去,便有好些时候不见踪影。郑板桥有着上不上,下不下,身子悬在半空中的那种苦恼的感觉。不管怎么样,总不能不待主人出现话别,一走了之,那就只好耐着心等。 “郑大爷,请进去吃饭!” 情势所迫,秋儿的这句话成了不可抗拒的命令,郑板桥跟着她“画堂到得重重户”,只见一姐面色不愉,淡淡地说道:“就要走也吃了饭走。邻居谈起来,说于家把一个多年不见的亲戚得罪了,午饭开上桌都不肯吃!教我跟少棠怎么再做人?” 听得这话,郑板桥惶恐无限,想要解释,苦于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只是有一点却很清楚,如果不吃饭就走,那就表示于家真的“把一个多年不见的亲戚得罪了”! 于是他坐了下来,同时说道:“一姐,你误会了!” “我没有什么误会。”一姐转脸吩咐秋儿和女仆高妈,分别去拿酒端汤,眼看她们走远了,才放低了声音说,“只怕是你对我有误会,故意给我难堪。” 这一说是真的生了误会。郑板桥心意一变,决定把无端自惹的一缕情丝,好好掐断了再走。 有了这样的打算,此刻不必多说什么,心想,且先享用了这一顿午饭,再作道理。于是定神去看桌上的四样菜,清蒸鲥鱼、红烧狮子头、炒苋菜,还有一样盐鱼烧豆腐——她还记得他当年吃惯了的东西!就这一点上,她的念旧之心便十分明显。郑板桥百感俱生,心里酸酸甜甜的,不辨是何滋味。 酒取来了,淡红的玫瑰露,斟在白瓷酒杯中,色香的诱惑,都叫本来贪杯的郑板桥无法抗拒,忍不住说了句:“你也来一杯!” 一姐没有说什么,只叫秋儿再取一个杯子来。 相对饮了一口,一姐为他布菜,第一匙就是盐鱼烧豆腐。“一姐!”郑板桥不由得以感激的声音说,“你倒没有忘掉我的习惯。” “小时候的事,怎么忘得了?” 就这一句话,又掀开了郑板桥尘封的记忆之门,望着盛鬋丰容的一姐,想起刻骨铭心的那些日子,悄然吟道: “杏花深院红如许,一线画墙拦住。叹人间咫尺千山路……” 侧耳凝神的一姐,倏然抬眼,迷惘地问道:“怎的不念下去?” 往下就不便念了。此意只可灯前月下,自己去细辨那苦中的一点隽永之味,一说破便苦而无味,所以他摇摇头说:“不相干!” “怎叫‘不相干’?”一姐微微冷笑,“不晓得你在背后编派我什么?‘一线画墙’偏要说成‘咫尺千山’,无情人,就有这种无情话!” 郑板桥震动了!“一姐,”他从牙缝中迸出来四个字,“你冤枉我!” “也不知道谁冤枉谁?”一姐微咬着嘴唇,把脸偏了过去。 “是呀!我也不知道谁冤枉了谁,反正我自己知道我自己。”接着便又念那阕未念完的词: “不见也相思苦,便见也相思苦!分明背地情千缕,奈花间,半句也何曾吐?” 这下是一姐的脸色大变,一双眼泪光隐隐,望着他不断眨动,无限自怜怜人的痛惜怨悔,尽在无声之中。 “唉!”郑板桥幽声长叹,望了望远远侍立,眼神困惑的秋儿,低声向一姐说道,“这就是我刚才一定要走的原因。谈到往事,不堪回首!” 这话似乎提醒了她,微微一惊,脸上恢复了能干主妇的那番从容稳重的待客神色,转脸向秋儿关照:“去换热的火腿冬瓜汤来!” 等秋儿一走,郑板桥警觉到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正一正脸色,尽力放出诚恳的声音说:“一姐,往事都如秋云,让它散了去吧!人生这种机遇,只可有一,不可有二,更不可流连痴迷。我吃了饭就走,留着今日不尽的余味,慢慢咀嚼,岂不甚好?” 一姐沉吟了好一会儿。“少棠回家,自然要问。”她的声音显得很理智,“那该怎么说?” 这句话把郑板桥问住了。至亲重逢,情好逾恒,形迹上再亲密,还是可以解释的。而正作久住之计,忽然不辞而别,这样留下来的一个疑问就太严重了!不但无法解释,甚至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因为自己已不在于家了——在于家的是一姐,从此她将在丈夫猜疑的眼光下过一辈子。此是何等难堪而非同小可的一件事! 仅仅为了一姐,郑板桥就不得不放弃原意,另作计较。 “都是三十多的人了!难道真的自己管不住自己?” 一姐的话中带着些伤感,但声音倒是平静的。郑板桥听入耳中,愧在心头,觉得自己还不如一姐有定力。同时他也感到肩头的压力轻了,只要一姐有这样的定力,自己就比较好应付。他自觉如失足落入情海之中,勉力挣扎,可登彼岸;但如一起掉下去的伴侣,拼命拉住自己的辫子不放,那就非同归于尽不可。如今伴侣既已释手,就不妨从容自救。 “你还是住在这里,好好用一用功。可也不必太辛苦,把身子养得好好的。都说举子入闱,在那间鸽子笼似的‘场屋’里,比在监狱里还苦,三场下来,身子不好顶不住。那时,再有满腹经纶,拿不出来,也是枉然。你听我的话,没有错!” 絮絮叮咛,说又说得在情理上,尤其是那略带命令的语气。郑板桥的感觉中,一姐应该是表姐而不是表妹,不由得就点头答应。 “少棠是好人,性情豁达大度,我取他的也就是这一点。不过——”一姐没有再说下去。 好话之后加一转语,就要说出不好的来了。郑板桥不愿听那话,所以她欲言又止,他也不作追问。 “喝点热汤!”一姐舀了一小碗秋儿刚端上来的火腿冬瓜汤,放在郑板桥面前,“酒也够了吧?午间少喝些。” “嗯,嗯,好!” 吃完饭刚回到客房,跟着便是秋儿送来了一盏清茶。等她转身出门,郑板桥还未坐定,又听得人声,这次是于少棠,后面跟着一名挑夫,一肩行李,前头是铺盖,后面是个黄竹书箱。 郑板桥认得是自己的东西,心想:这一下是住定了! “华严寺的知客和尚好别扭!”于少棠说,“费了好半天的唇舌,才肯把你的行李给我。也难怪他舍不得你搬走,登门来求你画的人不少,润笔之外的一成‘墨费’,就少了他好些收入。” “费心,费心!”郑板桥拱手道谢,“在华严寺,还得送些房金——” “给过了。”于少棠抢着说,“给了寺里五两银子,我想只多不少。” “既如此,我得奉还。” “摆着,摆着!随后再算。”于少棠摇一摇手,指挥挑夫将行李堆在屋角,打发他走了,然后问郑板桥:“昨夜睡得还安稳?” “很好!” 这是言不由衷。于少棠自然不会知道他一夜辗转、数番坐起,只尽他主人的责任,在屋中四处细看,仿佛是检查有什么不适居住的地方,好立即改正似的。 等看到书桌,郑板桥蓦然警觉,桌上的词稿未收,如果落入于少棠眼中,大为不妥,一急之下,不由得先喊了声:“少棠!” 声音很急促,所以于少棠回脸相看时,略有诧异之色。 郑板桥自己也发觉了,便力持从容,“你喜欢兰花,还是竹子?”他问,“我画一幅送你。” 听得这话,于少棠未语先笑,而又搓着手踌躇,仿佛高兴得不知怎么说才好。过了好半天他才说:“表兄既然赏赐墨宝,倒起了我的贪心,又要兰花,又要竹子。” “可以!”说着,郑板桥已移动脚步,到了书桌前面,一面将词稿塞入抽斗,一面说道:“此刻就磨墨动手!” “叫秋儿磨。”于少棠说,“我那里有大墨海。” 正说着,一姐也来了。重新匀过脸,换过衣裳,粉脸生春,不知是胭脂还是酒晕,在郑板桥只觉有股迫人的热气,烘得他一颗心跳荡不止,不自觉地退了几步。 “表哥趁着酒兴,要画画给我!”于少棠向他妻子笑道,“快叫秋儿磨墨。” “你是得其所哉了!”一姐笑道,“秋儿可有了苦差使。只怕她还伺候不来书房,得替表哥买个书童才好。” “那容易。明天就找几个孩子来,让表哥自己挑。” “不必,不必!我已经打扰了,如何再添一口人,来替府上添麻烦。” “添个人来做事,麻烦什么?”于少棠说,“这个孩子得要好好找,下个月表哥去应考,秋闱、春闱,一路跟到京里,不得力的可不行。” “那只好慢慢再找。”一姐忽然变了口气,“先不忙!”说着转身走了,必是去找秋儿磨墨。 “表哥,”于少棠看着一姐的背影,悄然问道,“膝下还没有男娃娃,倒不曾打算过?” 郑板桥报以苦笑,“打算也是白打算。”他这样答说。 于少棠不即回答,把他的话辨一辨味,估量还是家贫亲老,功名未成的缘故。既为至亲,不能不劝劝他。 “等秋闱以后,可不能耽误了。那时要办事也容易。” 所谓“办事容易”,是指不难筹措一笔藏娇的费用。中了举,自然有人肯放账,甚至肯赠金,结个后来飞黄腾达的因缘。郑板桥体会得此意,便即笑道:“明朝士林的习气,中举以后,有两句口号:‘起个号,娶个小。’我不学那种俗气。再说,我也错过了——” “错过了?”于少棠极感兴趣地抢着问,“想必是一段哀感顽艳的故事?” 这从何谈起呢?有了几分酒意,而且一夜不曾睡好的郑板桥,神思昏昏,要他全本大套讲那个故事,也不可能,想一想便说:“我念一首词给你听吧!” “是!”答了这一声,于少棠忽又笑道,“索性请表哥写下来吧!我又得一幅好斗方。” “也好。” 于是郑板桥坐到书桌前面,铺纸伸毫,写的是: 有感 绿杨深巷,人倚朱门,不是寻常模样。旋浣春衫,薄梳云鬓,韵致十分娟朗。向芳邻潜访,说自小青衣,人家厮养。又没个怜香惜媚,落在煮鹤烧琴魔障。顿惹起闲愁,代他出脱千思万想。 究竟人谋空费,天意从来,不许名花擅长!屈指千秋,青袍红粉,多以飘零肮脏。且休论已往,试看予十载,醋瓶齑盎。凭寄语雪中兰蕙,春将不远,人间留得娇无恙,明珠未必终尘壤! ——调寄《玉女瑶仙佩》 这首词,于少棠是看得懂的,借“红粉”以写“青袍”,自抒其胸中不平之气。结局几句是个好兆,他也代郑板桥高兴,“恭喜,恭喜!”他说,“‘明珠未必终尘壤’,就要得意了;‘春将不远’,明年会试高中,也在意中。” 看他居然懂得词意,郑板桥大为兴奋,不觉另眼相看。也因此,等秋儿磨了墨来,便加意挥洒,画兰、画竹、画石,还很罕见地添了一座茅屋、一个负手闲眺的老者,另外加上一大篇题词: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题罢落款,说了声:“献丑!”便搁笔避到一边,好让于少棠夫妇欣赏。 “表哥真是赏面子!”于少棠异常满意,“收藏得表哥这幅大件精品,花钱买不到,拿出来才够面子。” “你就是这么俗!”王一姐毫不客气地指出她丈夫的本心,“一开口就是暴发户附庸风雅的话,你不细看题词?真是‘绝不知乐在何处’!” 凡是一姐有所呵责,于少棠总是逆来顺受,笑笑不响,但此时有郑板桥在,不免脸上讪讪的,有些不大得劲。 一姐却只管自己又说:“表哥替你画了这么幅画,你怎么谢谢人家?” “你说呢?”于少棠这样回答他妻子,突然间,出现了诡秘、好奇而又有些顽皮的神色。“一姐,”他终于说了,“我们替表哥置个人,你看,怎么样?” 这建议在一姐听来异常突兀,“好啊!”先这样顺口答了一句,接着便去看郑板桥的态度。 “谈不到此,谈不到此!”他双手乱摇着,似乎谈都不愿谈。 “这件事要从长计议。”一姐说道,“‘若要家不和,娶个小老婆!’” 于少棠深为懊悔,不该轻发此言;郑板桥也觉得十分无趣。而一姐却辨不清自己的感觉,说这句话到底是阻止丈夫起纳妾之想,还是不赞成郑板桥置个偏房? 置偏房、买书童的话,都不见再提起。“伺候书房”是秋儿和她的主母“当值”。 当然,那不是经常在郑板桥的左右,为他磨墨烹茶、添香剪烛,只是间歇地走来照料。到了薄暮时分,便是于少棠走来闲话,然后邀入内厅,一顿酒有个把时辰好吃——郑板桥自己也奇怪,每到那辰光,如何会有如许的话好谈? 半个月的工夫,他跟一姐无日不共晨夕。然后有一天,一早晨不见一姐的影子,到了午间秋儿来送饭时,他毕竟忍不住要探问了。 “噢,奶奶探望亲戚去了。是我家大爷的姑太太,一早派人来通知,得了急病。”秋儿说,“我家大爷是那位姑太太抱大的,跟亲娘一样。” “那么,你家大爷呢?也去探望姑太太了?” “大爷盐栈里有公事。”秋儿答道,“还不知道去不去呢!” 如果于家姑太太病势无碍,于少棠暂时就不去了。这是他自己跟郑板桥说的,因为家里有客。 “少棠!”郑板桥急忙声明,“你不必在这里陪我。说句老实话,我自觉已不是府上的客了。听说你那位姑太太,视你如己出,你还该去省视一番,莫伤了老人的心!” 于少棠原就悬念着姑母的病,听他这一说,便拱拱手:“表哥体谅我!既如此,我抽空去看一看。只是失陪不安。” “你请,你请!我替你看家。” 于是于少棠一再叮嘱秋儿尽心照料,留意火烛,然后骑一匹马,匆匆赶往东乡。而郑板桥这一夜便觉凄凉万状。 那是忽忽若有所失的感觉,心里有莫名的烦躁,书看不下去,酒也喝不出味道。草草敷衍了一顿夜饭,回到自己屋里,兀坐在灯下,仿佛置身于大海孤舟,四面黑茫茫一片,不知自己到明朝是何光景。 “郑大爷,”秋儿收拾好一切,检点门户,等诸事已了,走来问道,“可还要什么?” “噢,什么都不要!”郑板桥想说:只要你陪我谈谈。但瓜田李下的嫌疑,不能不避,所以改了这样一句话:“你去睡吧!” “还早!”秋儿这样说,站着不动。 “那……那你就坐下来,”他终于说了,“我们谈谈!” 秋儿原就有意跟他说些闲话,好消磨上床之前这一段无聊的辰光,因而答应一声:“是!”在靠门的一张小凳子上坐了下来。 “你家大爷的脾气,倒是真好。” “是啊!”秋儿笑道,“太好了!奶奶反不中意。” “怎么呢?” “奶奶总说大爷欠刚强,不像个男子汉。” “那么,也有吵嘴的时候吗?” “怎么没有?”秋儿说,“常是一起床就吵!奶奶也不知道摔坏了多少黄杨木梳。” “你家大爷呢?”郑板桥问,“总是让她?” “是的,总是不开口,倒像做了什么对不起奶奶的事似的!” 于少棠是如何“对不起”一姐?郑板桥怎么样也猜度不出。 “郑大爷,”秋儿忽然问道,“你跟我家奶奶是从小就在一起的?” 他不知道她问这话有无用意,很谨慎地答道:“原是表兄妹,住得又近,从小便有往来。” “那——”秋儿迟疑了一会儿,终于带些不安的神情问了出来,“郑大爷跟我家奶奶,既然是表兄妹,又住得近,当年倒不曾亲上加亲?” 一句话触及郑板桥的痛处,强自笑道:“这都是缘分。” “是,”秋儿似懂非懂地点着头,“缘分!” 他想说:这一次重逢,也是缘分。然而毕竟不曾出口,因为这一来就扯得多了。有些话,无论如何是不足为外人道,更不足为不解事的外人道的。 看郑板桥神思不属,有心事在想,秋儿很知趣地站起来,说一声:“郑大爷早早安置!”悄悄走了。 秋儿的话,郑板桥不曾听见,自然也不曾发觉她走。他确是有心事在想,想到当年的光景,信口吟成一阕《浣溪沙》: “砚上花枝折得香,枕边蝴蝶引来狂,打人红豆好收藏。 数鸟声时痴卦算,借书摊处暗思量,隔墙听唤小珠娘。” “雀儿算卦”说西邻的珠娘该嫁个肖鸡的,若非一姐的打人红豆、掷砚花枝令人魂牵梦萦,当时娶了珠娘,倒也是一桩好姻缘。 “唉!”郑板桥叹口气自语,“一误再误!” 三天不见,彼此仿佛都有无数的话要说,碍着秋儿,只得强忍,唯有偷空多觑几眼——仿佛觉得这三天就是三年,彼此在容颜上,必都应有什么改变,要把它找出来似的。 “姑太太的病,总算不要紧了。亏得你劝少棠去,老人家自己的儿子倒还不怎么样,就是想她那个自己喂过奶的内侄。也就为此,少棠的表兄留他住在那里,还得两三天,等我去接他的班。”一姐说到这里,抬眼问道,“这两天,秋儿照应得还好?” “很好,很好!只是——’郑板桥摇摇头,没有说下去。 “只是少个人陪你喝酒?” 这个人是指于少棠还是指她自己?郑板桥不明白。“一个人也好!”他言不由衷地说,“静下来可以想想往事。” “那——”一姐斜睨着他说,“回头倒说给我听听!” “回头”已是二更时分,萧萧秋雨,宜寻好梦,郑板桥正待解衣上床,窗纸外映出一片光晕,开门看时,是一姐持着烛台站在外面。 郑板桥讶异多于一切,“还没有睡?”他随口问了一句,身子却堵着门。 她把烛台伸了过来让他接着,然后身子一闪,进门就说:“我不甘心!” 郑板桥一惊,“什么事?”他问,“怎么不甘心?” “我不甘心嫁于少棠。” 这一声在郑板桥如当头雷震,“怎……怎说这话?”他喘着气说,“你们一双两好——” “你不要说昧心的话!”一姐抢白,“难道你就甘心了?” 一句话,直抉郑板桥的心事。他像斗败了公鸡一般,把头低了下去,往回退了两步。 “在姑太太家那三天,我一夜梦见你好几遍。我告诉我自己,我是有夫之妇,少棠待我不错,莫做对不起他的事!”她指着荧然一灯,“灯光菩萨在这里,我不说半句假话。我尽力忍,忍!到底忍不住。我少不得你,这是没法的事!再在那里住下去,要闷出一场病来。你——”她乱眨着眼,便待流泪:“你怎么说!” 说着,便扑了过来。郑板桥跟扶救要倾跌的人那样,不由自主地双手一张,一姐便伏在他胸前,听得见他的心跳如擂鼓。 丰腴软滑的rou体,散射着令人无可抗拒的温暖,不辨来自发际还是衣襟的甜香,熏得人意乱如麻。郑板桥竟无法驾驭自己,心里要摆脱,手上却把她抱得更紧了! “‘便见也相思苦’!”一姐念着他的词说,“何苦‘一字也何曾吐’?你害我终身!” 不讲理的话,偏是教人回肠荡气,而郑板桥亦竟有自误终身之感,不知对一姐应该是歉疚,还是怨恨。 偎依无言,各人都像摸得到对方的心。四只脚一步一步移向床前,自然而然地倒了下去。灼热的嘴唇密接在一起,于是郑板桥慢慢伸手解开她的衣纽,隐然潋滟红光,移眼看时,一根金链子系着一方猩红绸子的肚兜…… 蓦地里一声雷震,两人都惊得直跳起来!看到一姐的罗襦半解,郑板桥猛然把头扭了转去,冲出房门,把头从廊上伸了出去,让湍急的檐溜,淋得一头一脸。 身后又出现了烛光,“表哥!”一姐喘着气断断续续地说,“老天有眼,不教你我做错事!科场里有鬼神,做了亏心事的,再也不得中。差点误了你的终生!我走了。” 她慢慢地走了。郑板桥怅惘与欣慰交杂,而终于化为撑胸塞腹的无穷之恨。回到屋中,提笔写了一首《沁园春》: 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 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颠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