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清棋局:明亡清兴卷在线阅读 - 第90页

第90页

    皇太极:朕贵为国君,怎能戴绿帽子?

    庄妃:主上息怒,臣妾全是为了国家。

    皇太极:好吧,你好自为之,别让后人耻笑。

    庄妃来到洪承畴被囚之地,问:这是洪经略吗?她的声音清脆,好似九转黄莺,呼出的空气如兰花般清香,洪承畴不觉睁开了眼睛。

    庄妃问:先生要殉节吗?

    洪承畴很惊诧,你是何人?怎么知道我?有何事?

    庄妃:我不是吃人的,别害怕,先生矢志殉国,最可怕的不过一死,害怕什么?说罢她嫣然一笑,媚态撩人。

    洪承畴:我不怕死,你能陪我待会吗?(上钩了)

    庄妃:妾是带着菩萨心肠来拯救先生脱离苦海的。

    洪承畴:你要劝降吗?我心如磐石,不可逆转,请不必多言。

    庄妃:先生别轻视我,我虽是女子,但颇知大义,先生如果殉国,则忠贯日月,义薄云天,凡血性之人无不敬爱先生,我岂忍夺先生之志?

    洪承畴:即使这样,你来也一定是要干些什么。

    庄妃:先生绝食不是决意求死吗?然而绝食没有七八天死不了,在将死未死之时饿火中烧,心绪潮涌,头晕目眩,其痛苦百倍于死。妾心慈善,怎能忍心看先生受这种苦?所以妾煎了一壶毒药汤给先生,先生所求是死,绝食而死与服毒而死一样。先生如果怕死就算了,如果不怕死,请喝完这壶毒药。

    洪承畴拿来壶喝了几口,庄妃说:先生就是这样也死不了,先生的禄寿未尽。

    洪承畴急忙问:你说什么?我意已决,不死不休!随后将壶中毒药一饮而尽。

    庄妃笑着说:壮哉先生,竟能视死如归,我不胜钦佩。然而妾还有一言,离家万里,身丧异国,逝者已矣。您此时与深闺少妇在一起,秋月春风,此情此景,情何以堪?如先生这般多情的人难道不能做点什么吗?

    洪承畴泪如泉涌,说:事到临头,怎能重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庄妃:殉国在先生自己看来是忠贞不贰,无愧臣节,由我观之,都不值识者一笑。

    洪承畴:你的话什么意思?难道降将反而被称为识时务的俊杰吗?

    庄妃:先生是明朝柱石,国家栋梁,栋梁都断了,国家托付给谁?为先生打算,应该忍辱一时,逐渐图谋恢复,才不辜负明朝重托。不这样做,白白学匹夫匹妇那样在河边上吊,对国家有何益?尽管道理如此,但人各有志,先生既已服毒,还是少安毋躁吧。随后庄妃又说:先生对家人有遗言吗?你我二人既然相遇,青鸟之职是后死者的责任,有什么对家人说的话就告诉我吧。

    洪承畴哭得更伤心了,庄妃用手帕给洪承畴擦眼泪,还说:先生别悲伤。庄妃身上的脂粉香气袭人,洪承畴心动了,他摸着庄妃的胳膊,觉得皮肤滑如凝脂,柔若无骨,此时洪承畴几乎忘了自己是阶下囚。

    到第二天早晨洪承畴也没死,因为其实毒药是人参汤,第二天,洪承畴和庄妃一起去见皇太极,洪承畴投降了。

    这就是民间所说孝庄劝降洪承畴的故事,但如此绘声绘色的描写,一看就是小说家之言,且孝庄是蒙古人,会蒙古语,也会满语,但根本不懂汉语,无法与洪承畴交谈,难道他们二人见面还要带翻译不成?再者,皇太极之阴狠,绝不会牺牲自己的女人来招降一个汉官,因此,此说纯属虚构。那么洪承畴究竟是如何降清的呢?

    《清史稿洪承畴传》记载,皇太极命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劝降。范文程至,洪承畴大骂他,范文程强压怒火,不提招降之事,与他谈古论今,同时悄悄地察言观色。谈话之间,梁上落下来尘土,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把灰尘擦掉了。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皇太极:承畴不死矣。洪承畴对自己的衣服都如此爱惜,何况他的生命呢?皇太极接受了范文程的意见,对洪承畴倍加关照,恩遇礼厚。

    这天皇太极亲自来见洪承畴,皇太极问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问:先生冷吗?洪承畴看了看皇太极,说:真是命世之主呀!当即叩头请降,随即剃发易服,归顺清国。皇太极大喜,对洪承畴厚加赏赐,众将不悦,纷纷说:陛下为何对洪承畴这么好?

    皇太极:我们栉风沐雨几十年,最后为的是什么?

    众将异口同声:进取中原!

    皇太极笑着说:我们这些人入中原就像瞎子走路一样,我今获一向导,安得不乐!这是洪承畴降清的说法之二。《啸亭杂录》的记载与此相同。

    《甲申朝事小纪》记载,洪承畴不愿投降,皇太极为显示大度,将洪承畴释放,洪承畴在马上要进入山海关的时候,遇到了自己家仆,看见家仆白衣素服,于是忙问谁死了,他的家仆看见洪承畴,便以为自己是活见鬼了。于是两人一聊才知道,在北京的崇祯以为洪承畴战死了,在京城祭奠洪承畴,派洪承畴的家仆出来寻觅洪承畴的遗骸。家仆说:现在如果您回去的话,您统率的军队全军覆没,镇守的城池也都沦陷,纵然是君恩宽大,满朝文武,岂能容纳您?只要回去就有不测之祸!洪承畴于是调转马头,彻底投降了清朝。这是洪承畴降清的说法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