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教科书中的朕在线阅读 - 第105节

第105节

    “看样子,是时候用些非常的手段了。”赵游舟看着黑暗中一地的鲜血,喃喃自语。

    作者有话要说:你的好朋友ai上线啦,开不开心,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小苏:!

    第179章 、三十七

    锦衣卫列队出大同,扬尘如云雾,轻骑赶赴京都。

    这并未引起多少人的注意,军镇是天子暂住之地,而北京毕竟还是京师,两年来锦衣卫往返两地的次数多了去。

    只是这一次,锦衣卫镇抚使赵游舟也藏身在了这支队伍之中,换上了锦衣卫小旗的衣装,不叫人看出他的身份。来到京都之后稍作休整,赵游舟的第一件事是带着几人拜访了韩国公府。

    杜家的人对于这群天子身边的鹰犬自然是警惕的,但赵游舟只说,自己是为私事而来。

    什么私事?

    送信。

    韩国公夫人的侄儿眼下任职于锦衣卫,拜托回京的同僚替自己为姑母捎去书信及礼物,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杜家人也听说了康懋将孙儿送去女帝身边的事,一面唾弃康懋卖子孙求荣,一面担忧这是康懋打算倒向女皇阵营的征兆。京中时不时会收到边镇传来的消息,听说那位康家的子孙在女帝跟前并不受待见,甚至还几度因触怒君王而下狱,却又听说陛下实际上对那康家公子十分爱重,无论走到哪里都一定要其随侍左右。

    总之宫闱之事,变幻莫测,既然是在天子跟前伺候的,终归是得罪不起,万一哪天有了什么大造化,说不定便会是那扶摇万里的鲲鹏。因此纵然心不甘情不愿,杜府的下人也还是将眼前的锦衣卫恭恭敬敬的请了进来,以茶水招待,不过男女有别,康氏一个妇人自然不便会见外客,只命侍女出了后院,在前堂的屏风后,朝着这几人致谢,并问他们,她的侄儿近况如何。

    扮作锦衣卫低阶武官的赵游舟并未开口,低眉敛目,极不惹眼,身旁口齿伶俐的百户则按照他来之前的吩咐,在杜家人面前大力的吹嘘了一番苏徽的受宠程度,仿佛那年轻人眼下真在天子跟前炽手可热,马上就能坐拥半边江山似的。

    这样的说法或许有些夸张,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康懋专挑自己年轻隽秀的孙儿送到女帝身边是为什么。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天底下除了和尚道士,可都要成婚的,康彦徽要是娶了皇帝,可不就是坐拥半边江山。就算不能真娶了皇帝,做个男贵妃也不是什么坏事。君不见董偃因馆陶而富贵,张昌宗因武皇而显达么?

    不过女皇而今二九之岁,慈宁宫中却一直未传出要为皇帝选夫家的意思。谁也不知道将来能够有幸娶了这个女子的人是谁。奈何这名锦衣卫百户实在是口才了得,言之凿凿,好像那康家的小公子当真是男人中的祸水,将女皇迷得七荤八素,恨不得马上以身相许似的。

    待到这群锦衣卫离去之后,康夫人的侍女将自己从屏风后听到的话一五一十的告诉了主子,做了十余年国公夫人的女子静静的倚着轩窗,默然无语。

    这名由她从娘家带来的侍婢觉察到了主子心绪不佳,于是僵硬的笑了笑,“夫人,一会还要去侍奉老爷喝药呢,咱们动身吧。”

    康夫人未染丹朱的淡色双唇紧抿成一线,听到侍女的话之后,仍旧固执的坐在窗边贵妃软榻上不动。

    侍婢知道主子心中不好受,叹道:“夫人的娘家若是真能有一番造化,这对夫人来说也是好事。”

    “好事?”康夫人讥诮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他们的锦绣大道,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不过是继续被困在这高墙大院之中,做我的金丝雀儿罢了。你别说什么我是杜家主母,身份尊贵,你看看,我有半点主母的样子吗?”

    “夫人……”

    “我过得一点儿也不自在,”她凄然冷笑,“我有时候就会想,凭什么我要忍受这样的不自在,真恨不得这世上所有人都与我一般苦命。我的好侄儿——呵,听起来,他仿佛是过得不错?那就但愿他能遂了我父亲的意,带着康家上下鸡犬升天,让他们也体会一把做杨国忠的快乐。”

    这样的一番话委实算得上是刻薄,假若落到了旁人的耳中,不孝、悖逆的骂名,康夫人只怕怎么都逃不掉。然而侍女不忍心多说什么,这些年康夫人所受的苦,她一直都看在心中。虽然她贵为诰命,享锦衣玉食,但人并不是有吃有穿便能活得开心了。

    说来好笑,康夫人之所以这般刻薄,其实是在嫉妒自己的侄儿。女皇再不济也好过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康彦徽做面首,再屈辱也至少是得到了女皇的爱幸,不像她,嫁进杜家十多年,红颜随水逝,甚至连个自己的孩子都没有。

    更让她恐惧的是她的母族或许很快就要抛弃她了。康氏一族靠姻亲维持地位,女皇怎么看都比韩国公更有价值。康夫人虽是后宅之中的女子,却也敏锐的意识到了杜氏与女皇之间迟早会有撕破脸皮的那一天,到时候康家会站在哪一方?一想到这里,康夫人便觉得自己十指冰凉,在春暖之日如坠冰窟。

    “这信夫人您是看还是不看?”侍女小心翼翼的问:“还有这礼……”

    康夫人心下烦闷,随手抓过那薄薄信笺,撕开之后飞快的浏览了一遍——苏徽的字不算好看,甚至还比不得康夫人,她一边看一边冷笑,最后索性将信纸揉搓成团,丢进了一旁养着锦鲤的斗彩瓷缸中。

    信上没有多少内容,不过是作为一个晚辈对姑母规规矩矩的问候之词而已。只是那字里行间之中,充斥着满满的敷衍,比起关心康夫人,苏徽在心中问得更多的还是杜雍,问他病势如何,问他近来都去了哪里说了什么,问他膝下子孙可有在他膝前尽孝。

    苏徽写这封信是因为得到了嘉禾的叮嘱。嘉禾让他与康夫人时常联络,实际上是暗示他要利用康氏来打探韩国公府的动向。这让苏徽很是为难,他并不善于和人打交道,更别说像那些八面玲珑之人一般,用言语做武器套话或是蛊惑人心。尽管在写信的时候他已经十分注意措辞了,可还是不□□露出了几分无力的虚伪,毕竟他与康夫人之间实在没有多少感情,装的再像也不可能装出一副情真意切,这封信在康夫人看来,就是自己那位得了皇帝宠信的侄儿,在急不可待的向她问——你那个碍了皇帝眼的丈夫什么时候死?

    信在送来之前,当然是由锦衣卫拆开读过,赵游舟看到了这样一份书信之后啼笑皆非,却一字未改,将其再度装入了信匣之中。因为赵游舟给康夫人装备的大礼根本不在于这封信,而在于随信送上的礼。

    对于人情世故一窍不通的苏徽在写信的时候根本就忘了还得给自己的姑母随几份礼,不过礼物赵游舟替他备下了,跟着书信一起从大同送来了韩国公府。

    这名心腹侍女见康氏面有怒色,担心康氏失态的模样传开会不利于她的名声,到时候想要镇住府中的妾室和下人便更是难上加难,于是赶紧将屋内伺候着的其余人都打发了出去,待到康氏的情绪稍微平缓一些了,方看向那只搁在信匣边的紫檀雕花木盒,“要打开么?”

    康夫人阴沉着脸点头。此时的她尚有些许理智,知道自己那个侄儿她如今得罪不起,再说了,人家既然给她送来了礼,她看都不看一眼,未免失了长辈的气度。

    然而木盒打开,里头的东西再次让康夫人怒不可遏。

    那是一只白玉雕成的观音像——送子观音。

    无子一直是康夫人心中之痛,她未嫁之前也曾幻想过有体贴良人乖巧孩儿,可她的夫君年老体衰,一年之中根本连她的房间都几乎很少踏足,她成婚多年,始终未有身孕。这也是为什么她认为自己不像杜家主母的缘故。韩国公的子嗣,大多是他结发妻子所生,等到杜雍死了,继承爵位的新任韩国公就算碍于声名对她表面上恭敬,她也不觉得自己会有好日子过。

    这座送子观音简直就是对她的嘲弄,康夫人看见眼前精美的玉雕,就仿佛是看见了侄儿张狂的脸、仿佛是看见了父亲失望的眼神、仿佛是看见了自己无望的未来。

    她这一生没有得到过丈夫的爱,没有子女作为依靠,仔细想想唯一的寄托竟然就只剩下她那个将她当做是货物商品的母族。

    如果就连母族也都抛弃她了,她这一生活着的意义在哪?

    恍惚与愤怒交织,康夫人挥袖砸了那尊玉像。伴随着白玉破碎的声音,侍女低声惊呼了起来。

    玉片之中混杂着白色的绢帛,上面写着密密的文字。

    “你讲给康夫人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走出韩国公府大门之后,同行的锦衣卫小声问道。

    “一个会叫她怒不可遏的礼物。”赵游舟满不在乎的回答,“礼物中藏着一份邀请函。我请她倒戈,为我们做事。我们找不到杜雍谋反的证据,她找得到。”

    “可这……行得通么?”百户一脸迟疑,“杜雍可是她的夫婿。”

    “我承诺了她许多东西,自由、亲族的爱重、崭新的人生。”赵游舟骑马徐行,“她会心动的。”

    飞蛾看见了亮光便会往前扑,鱼儿遇上了饵料便会一口咬下,毁灭起于贪婪。

    第180章 、三十八

    端和五年春,曾被调离天子身侧将近两年的御前翰林方延岁归京。

    这两年的时间里,他先是奉命前往京畿之地为县官,之后又被调往淮河一带,再然后是江南,在一个地方的任期往往不会超过几个月,而每一次调官,都离北京越来越远。

    世人都道方延岁是失了圣心,被赵氏兄弟这等jian人构陷,所以才会有如此颠簸流离之苦,却不知这两年时间来,方延岁便等同于是嘉禾的眼睛与双足,替她走过千里河山,看民风世情。

    如无意外,方延岁应当还会在地方再磨炼几年,等到什么时候女皇觉得他阅历足够丰厚了,再将他调回身边委以重任。方延岁是御前翰林中最是年轻的一位,倒也不用怕这些蹉跎。

    可是才调离京师不过两年,方延岁便被召回了京师。使他能够回京的人是昆山玉,昆山玉答应为嘉禾对付韩国公一族,但指明了他需要一名马前卒——方延岁。

    外出历练过两年的方延岁仍然是少年人的容貌,但眉宇间的沉稳与英气更胜从前。他并未携带多少随从,只以两名护卫跟随,舍去了相对舒适却也行程缓慢的轿辇马车,扬鞭策马而来。昆山玉站在京师南城门外迎接故人,远远看见烟尘飞扬,骏马嘶鸣之后被稳稳勒住,马上少年身形矮小却身手利落,翻身下马之后理了理沾上了灰尘的儒袍,朝着昆山玉一揖。

    “别来无恙否,辞远?”昆山玉笑道,以方延岁的字“辞远”呼之。他是帝师方翰林之幼子,出生之后父母爱惜至极,常言道男儿志在四方,可方氏夫妇却为儿子起名“延岁”,在他举行冠礼之时为其赐字“辞远”,意为希望这个幼子能够不经世事风霜,就留在他们老俩口身边,平安顺遂一生。熟料方延岁却走上了一条完全与父母相反的道路,小小年纪跻身仕途,之后便是长年的东奔西走,流离不定。比起在京中生活的那些文人士子,方延岁的面容中看得出明显的风霜痕迹,少年人的青涩稚气在他的眉宇中已然褪去,在他脸上所能看到的,更多的是如同成人一般的坚毅。

    “我一切安好。”他开口,变声期的嗓音略为沙哑,“陛下如何?”

    “果然一开口问得就是陛下。你放心陛下也一切都好,眼下正在大同,等到你手头的差使忙完了,有时间的话可以去看看她。”昆山玉以一种算是轻快的语气说道。

    “可我听说陛下在大同城下遭遇了一场伏杀。”方延岁眉宇紧锁,“是什么人胆敢谋害陛下,这样的逆贼当诛九族,以正纲纪。”

    “陛下将你调回京师,为的便是此事。”

    方延岁点头,“我已得到消息,陛下希望我能够追查逆贼。你放心我必不辜负陛下所托。”

    昆山玉颔首,脸色忽然一变,“方延岁接旨——”

    圣旨是不久前才写就的,天子授意、内阁拟旨,越过了司礼监批红,直接颁发出来,交到了昆山玉手中,只等着昆山玉念给方延岁听。

    这是一道授予方延岁官职的圣旨,命未满二十的方延岁为刑部主事,掌律令及奏谳。这是莫大的荣耀与责任,方延岁稍显犹豫,最终还是坦然接旨。待到他握住了圣旨从地上起身之时,昆山玉亲自搀扶了他一把,对他说:“你过去便博学广闻,尤擅律法,你的父亲又是名声赫赫的儒者,天下士子之首脑,我们这些人之中,除了你我想不出还有别的什么人可以但当此任。陛下对你寄予厚望,原是想直接任用你为员外郎,你虽年少,却不知比那些成日里尸位素餐的老臣强不知多少倍。可是你毕竟年少,贸然将你捧上过高的位子,恐怕会为你惹来灾祸,故而陛下只授你主事一职。然你需知,你身负皇命,有陛下的旨意为你撑腰,若刑部之中有谁阻碍你查案审人,你大可告知内阁禀报陛下。”

    “我明白的。”站在这人烟稀少的城郊官道,方延岁眺望了一眼远处北京的巍峨城墙,阔别多年再回到京城,这里是他的故乡也是这天下最危险的角逐场,他心中感慨万千,各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关于逆贼之事,陛下……可有线索?”

    他知道是有的,在匆忙赶赴京城这一路上,他已经得到了不少相关的消息,有关长公主的战场失踪,杜氏一族的蠢蠢欲动。

    “想要害陛下的人是谁,你我都心里有数。只是要阻止他们的野心,不容易。”昆山玉拢着双手,淡淡然的惆怅。

    “皇太后会出手么?”

    “太后已经出手了。”昆山玉说道:“派去了梁覃前往大同,监视陛下。不过你放心,这一次内阁是站在陛下身后的。”

    “内阁站在陛下身后便是忠于陛下么?”方延岁忽然扭头看向昆山玉,目光冷厉如刀剑。

    昆山玉并不躲避他的眼神,说:“我是内阁首辅之重孙,我若是为内阁说什么好话,你必然觉得我是存心包庇。可我还是想说,为人臣者,不效忠于陛下还能效忠于谁?我辈儒生,学得文武艺便是为了卖入帝王家,尽心竭力,为的是修身治国平天下,若是这天下乱了,礼崩乐坏,纲纪废弛,于我们有什么好处,后世人读史会不会笑话我辈儒生无能?阴谋家求乱,而儒者但求安稳泰平。”

    方延岁没有再说什么。他也是儒生,能明白昆山玉这番话的涵义。

    “我这些年辗转各地,见到了多地之世情民风。”他牵着马率先往京城方向走去,边走边说:“当年我从陛下身边离开的时候,她就叮嘱过我要紧盯着杜氏一族,她高瞻远瞩,想来是早就觉察到了杜家的不妥。我费心搜罗证据多年,也的确找到了不少杜氏朋党为祸地方的证据——但我不确定那些证据用来对付杜家是否足够。”

    “车到山前必有路。”昆山玉跟在他身后如是说道:“陛下打定了主意要先清算她的母舅,我们做臣子的竭力辅佐便是。”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要去大同见陛下一面。”

    “我自会为你安排恰当的时间带你赶赴大同。”

    方延岁没再说什么。

    他要去大同不仅是为了韩国公,还是为了另一桩事情。当初他从嘉禾身边离开的时候,嘉禾交待了他两件事,一件事针对杜家,另一件事则有些莫名奇妙,是让他在徽州一带寻找一个周姓的孩子。

    徽州姓周的孩子多不胜数,即便嘉禾还给出了另一些限制条件,譬如说那孩子是农户出身,父亲早逝母亲守寡、比她要年幼九岁之类的,可符合要求的仍旧是一抓一大把。

    方延岁到江南的时日不算长,短时间内未能完成嘉禾的要求,他打算去大同一趟陈明此事,不过,这件事他并不打算对昆山玉细说。

    回京一路上,他们二人聊得更多的还是杜家的事情,这些年杜雍称病,看似无官无职,可是他的几个儿子都陆续出仕,品阶不低。而这些功勋出身的国公,当年在打天下的过程之中攒下了一批心腹,虽说现在已不是有蓄养食客风气的先秦,也不是讲究门生故吏之谊的秦汉,可那些曾经效命过杜雍的人,会自然而然的与杜家结为一党,这也着实让人头疼。

    说着说着,昆山玉停住了脚步。

    方延岁抬头,顺着他的目光往远处望去,看见了一群锦袍轻骑的年轻人,正驭马疾行而来。

    “赵游舟?”方延岁记性不错,还记得那张在男子中堪称祸水的脸。当初他之所以被调往外地为官,明面上的理由就是这个男人对他的构陷。

    “小方大人,好久不见。”赵游舟勒住坐骑缰绳,在马上朗声说道:“我听说小方大人回京,特来迎接。”

    “赵镇抚使不在陛下身边,为何到了此地?”

    赵游舟轻嗤,因自己的弟弟是被秘密送往南方的,其余人对此并不知晓,故而他也就大大方方答道:“我的弟弟陪在陛下身边,我也就可以安心从大同离开,回到京师为她办事。听说小方大人有了新的官职?恭喜。”

    赵游舟的“恭喜”二字听起来颇有些虚伪,方延岁却也无心与他纠缠,拱手回应道:“官衔授之于陛下,镇抚使如有异议,找陛下便是。官印官袍都在刑部官署,我要去那里走一趟,就不与镇抚使多聊。”

    赵游舟却从马上跳了下来,“方大人既然已是刑部之官,便该管刑讯之事,对不对?”

    方延岁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迷惑的看着他。

    “京中新出了一桩命案,大人若是好奇,不妨跟我前去一探究竟。”

    方延岁与昆山玉对视一眼,从彼此眼中看到的尽是茫然。但他们终究还是跟在了赵游舟身后,和他一起走到了——韩国公府。

    “韩国公府发生什么命案了?”才回到北京的方延岁对许多事情都还摸不着头脑,忍不住问道。

    “不急。”赵游舟瞥了他一眼。

    话音才落,杜府侧门打开,有小厮走出,在大门装点上素白的麻布——这是表明,府中死了重要的人物。

    “杜雍死了?”方延岁激动到声音略颤。他听说杜雍病重,似乎已经到了气息奄奄的地步。如果他真能这样病死,那再好不过。